暑假还没到,网络上打着“支教研学”旗号的营销活动就热了起来。一些研学机构如今又盯上了大凉山的孩子,把他们包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令人咋舌的是,个别项目甚至卖到了4万元。
与此同时,被动参与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有孩子一个暑假就要接待五六波支教团。而所谓的“支教老师”,许多人并不具备教学能力,甚至“老师”就是小学生,他们将英语单词和26个字母写在白板上,给同龄的孩子们上课。
打着“公益”旗号营销的,还有部分旧衣回收机构。济南市民孙女士通过一个“线上旧衣回收小程序”,寄走了旧衣服。但直到订单流程走完,也没收到一分钱。查询后才知道,这笔订单的回收奖励是“蜂蜜积分+森林能量”,只能选择把积分在平台内“消费”掉。
而这还是个连环套。点进“积分兑换”详情页后,商品价格会一下子翻几倍。例如洗碗布,直接从5元变成了20元,购买时,积分抵扣还存在上限,像20元的晾衣架,积分就最多只能抵扣12元。
此外,在公益和慈善的名义之下,还有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西南某市的丁女士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姓杨的男子。杨某称,不用出钱,只需要组建一个小团队,确定好帮扶对象,就可以直接申请公益款。
之后,杨某先给丁女士转了2万元所谓善款,帮助丁女士团队成功开展公益活动。之后,杨某告诉丁女士,自己的慈善协会是通过投资理财获利的,每次的善款就是从利润里拨出来的一小部分,如果丁女士感兴趣,也可以一起投资获利。于是,丁女士依言下载app并不断增加投入,总额高达300多万元,还鼓励亲戚朋友也一起来投资。直到投进去的钱款全都取不出来,丁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经警方查实,这个所谓的慈善协会没有登记备案,属于非法社会组织。涉案人员行为已涉嫌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犯罪。
细看这些伪公益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往往有着固定的圈钱“套路”。“捏造苦难”博同情是最惯用的伎俩。在偏僻的山区或者农村,找最穷的家庭、拍最苦的生活、募捐最多的钱,而支教研学的内容,也跟“公益”沾不上边儿,有些项目毛利甚至高达70%。
打着“公益”旗号,行营销之实的,还有通过“现金变积分”的套路。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旧衣回收,设置积分抵扣回收款、售卖远高于市场价商品的“连环套”。
有人还为非法传销生意穿上慈善外衣,炮制新型传销骗局,以“布施”和推荐他人加入获得高额返利为诱饵,采取“拉人头”的方式大肆发展会员,构建起庞氏骗局网络。
以公益支教为名的研学以及“伪慈善”“伪公益”视频消耗着大家的同情心,披着“公益”“慈善”外衣的违法犯罪行为更是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律师黄荣楠表示,正规的公益组织、慈善组织需要到当地的民政部门登记,有公开的登记证书。如果要实施募捐,还要接受公开募捐资格的认定。不是谁都可以自称“慈善组织”的。如果被某些组织在所谓的公益活动中赚取了高额费用,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退赔。而大量的视频中,某些MCN机构实施摆拍、编造故事,就扰乱了社会对慈善的认知,这是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应由公安部门实施处罚。要是假借慈善名义骗取投资、获取非法收益,那就是违反刑法的规定,公安部门要进行刑事立案。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围绕支教、扶贫行为,开始制定相关条例,有望对相关活动实现进一步的规范和制约。
目前,各地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都在联合打击“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乱象。对于以公益支教为名的“天价”研学,四川省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也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全州范围内,紧急开展"支教"名义下各类“研学”和“公益”活动的专项排查。而针对假借慈善名义或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集废旧衣物活动、骗取财产的,公安机关也会受理群众举报。此外,去年9月,抖音发布《安全治理透明度报告》。针对一些摆拍、卖惨、夸张凸显社会与家庭矛盾,或借助“助农”“助老”“助残”“助困”等“标签”谋求商业变现的内容进行治理,累计处置伪公益账号9000个。但整治“伪公益”任重道远,仍需各方时时警醒、坚持不懈。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严相莉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