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序幕,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迭代发展的浪潮里,文生图、文生视频、AI助手、具身智能、智算中心……大量的新词变成热词,在各种场景渗透,并越来越走向用户。
具身智能为何站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C位”?
“人形机器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共有42款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其中人形机器人22款,创下历史之最。
展馆进口,18台人形机器人“组团迎宾”让人耳目一新,“十八罗汉”的戏称也由此而生。整齐划一的动作背后,是异构群智的控制方法,也就是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脑”能够控制18台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同时,不同的机器人平台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同收集。
从外观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体型和面部特征与人类愈发接近,“大脑”也变得更加智能。其中,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为世界首发。
“青龙”诞生在上海张江,它的研发机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科技总监刘宇飞介绍,这款机器人身高185厘米,体重80公斤,全身有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是一个强对标人的机器人,代表了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比较顶尖的硬件设计水平。
在刘宇飞看来,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模型的迭代使‘大脑’更加聪明;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能力的提升,使运动更加灵活。两股力量牵引人形机器人的‘进化’”。当这两大技术领域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化、互动化的未来。
对此,钛虎机器人CEO李永超认为,“学习能力”是具身智能与传统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智能体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紧密交互,通过人形机器人等智能实体实现感知、决策和行动,而传统机器人通常是通过编程的方式去完成它的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必须是定点的。“具身智能就像婴儿学步一样,这是一个主要区别”。
不过,处在技术发展早期的具身智能,其实还不够那么“智能”。“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路线,大概训练50次左右,人形机器人的动作准确率就能达到95%左右”刘宇飞说,这一训练过程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但是它的泛化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坐标参数稍微一变化,成功就会降低不少。
尽管技术刚刚起步,但竞争却已如影随形。
“十八罗汉”如何看待“擎天柱”?
不久前,马斯克就发了一段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叠衬衫的炫技视频,并紧接着透露“擎天柱”最早将在2025年实现交付,并以2万美元的价格出售,预计将为特斯拉带来高达1万亿美元的利润。
在本次大会上,二代“擎天柱”也惊艳亮相了,尽管来的只是一具模型而非“本尊”,但展台前依旧围满了观众。相比俨然已是“网红”的“擎天柱”,展会上的“十八罗汉”如何与其“交手”?
对此,李永超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北美地区的确领先,但在具身智能领域,我们起步虽然稍迟,但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目前全球基本还在同一起跑线,都处于“爆发期开始前”。另外,马斯克的“擎天柱”明年是否真能交付1万台,他也并不看好。
“特斯拉还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一家公司,它们整个的产品的确是优于我们目前的研发状态,而且它们的投入力度也比我们要大”,刘宇飞直言数据和算力,我们跟美国还有差距。但是,目前国内的大模型企业正在奋起直追,有的也已经可以跟ChatGPT4去“正面硬刚”了,这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说,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具身智能机器人 真的要进厂“打螺丝”?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初创公司Figure的人形机器人外表和动作都与人类十分相似。
它可以与人流畅对话,理解人的意图。听到工程师“想吃点东西”的口令后,它迟疑了一下,准确地拿起了苹果。它甚至可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人形机器人背后,是OpenAI公司为其配置的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技术加持下,它具备高级视觉和语言智能。
几乎在同一时间,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开源的既会做家务、又会煎蛋煮饭的MobileALOHA机器人,刚在全网刷屏,让不少人直呼“用机器人养老有望”。
实际上,2024年将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那么中国的具身智能应用将会从哪里起步呢?
“比如像无人超市、商超这一块,机器人装货、扫码、付钱的场景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李永超说,目前他们的某合作伙伴已经完成了机器人的初步训练,一旦数据累积完成,“机器人售货员”就将城市上岗。
除了进超市,进厂“打螺丝”也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培训”的主要课程。刘宇飞所在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引导这些应用,“今年就会有一些工业场景的应用落地”。不过,刘宇飞也坦言,尽管具备了一定的智能,但人形机器人目前在还没有办法完全地去替代人、或者辅助人做一些很重要的、很精细化的作业,特别是直接用到手指的动作。“这个攻关难度非常大,因为手是太高集成度的一个器件。”所以,它们目前还只能干类似搬运的“粗活”。 具身智能机器人如果要真正走入家庭,短则3到5年,长则10年。
冲刺AI赛道 上海还可以“示范”什么?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目前在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350家,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是5年前的3倍。但上海显然不满足于此。
去年,上海就曾印发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久前,一份涵盖 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空间智能、多智能体协同的能重点产业项目“征集令”再度下发,加速冲刺之态一览无余。
2023年底,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地上海,也就是在那时,刘宇飞从北京来到上海工作。他的感觉是,“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的圈子”,在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正因如此,不到一年时间,“青龙”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不过,刘宇飞和他的同事们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他们做一个500平方米、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进行智能训练的场地,到2027年可以满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在这里,不光是“青龙”,所有的国内机器人都可以来进行训练。“成熟的技术可以开源给大家共享,帮助国内相关企业节约成本、加快技术迭代速度”。他们的目标是希望中心所在的浦东,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辐射长三角,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编辑: | 陈怡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