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0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观测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
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
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中国未来15年航天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确定。在12-26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表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他介绍,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全面启动、嫦娥五号进入决 战阶段,北斗导航系统加速全球组网。他透露,今年,无毒无污染大推力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新一代火箭将实现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将发射对接。
此外,高分三号卫星、风云彩四号气象卫星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空间科学新型卫星将实施发射。
许达哲说,“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我国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认证和实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项目,做强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取得一 批空间科学原创性成果。
许达哲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至今,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长足发展。
目前,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月球软着陆,掌握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迈进,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
许达哲介绍,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10余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运载火箭型谱,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 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226次,成功率超过96%。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200余颗卫 星,在轨卫星数量近150颗,已拥有完整的通信、遥感、导航以及技术试验等卫星系列。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我国空间应用已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以高分、风云、海洋、资源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在农业、林业、国土、测绘、水利、城建、环保、减灾、交通、气象、海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通信广播卫星已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导航定位卫星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各类卫星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高分辨率对 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为例,已成功发射多颗卫星,18个行业1100多家单位和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高分数据共享。
此外,风云系列卫星实现了对台风、雨涝、森林与草原火灾、干旱、沙尘暴、寒潮冰雪等灾害的有效监测,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能力明显提升;资源系列卫星在资源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产自主芯片集成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北斗”产品已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大众应用领域开始批量应用。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次采用新型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和全新设 计的导航信号体制等。2018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今年12-26是我国首个“中国航天日”。12-26,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事件。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12-26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来源:中国网)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