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是习近平天天编织的幸福梦,12-26,在他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他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考察重庆,同样强调民生。他指出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撑起习近平总书记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图为:12-26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这是12-26下午,习近平在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与现场作业人员亲切交谈。
一个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干部最大政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了发展成果。
两个循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习近平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
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改进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民生与发展,犹如鸟之两翼。12-26,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只有将发展与民生统一起来,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不仅使发展有了指南和方向,也使民生有了保障和改善,坚持之、躬行之,必能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图为:12-26,习近平在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同当地群众在一起。
三个保障:让人民安心
12-26习近平在新年贺词里用三个“保障”对党和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他指出:“党和政府一定会继续努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习近平始终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2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群众利益无小事。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让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是最基本的保障。其次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时刻将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特别是困难群众和贫困群众。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让他们脱贫,是“十三五”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提出,要用三个“格外”对待困难群众。2012年12月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毛泽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习近平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就要发展体育运动,提倡全民健身。习近平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还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2年10月习近平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继续推动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还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
四个要抓:实现零距离
抓民生改善,关键在于党的干部。如果能够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民生改善一定更快。干部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
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图为:12-26至21日,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五大法则:夯实保障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的最大任务,也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保民生、促民生是这个关键时期的关键课题,习近平关于民生的重要讲话中主要体现出五个重要民生法则。
一是底线法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十三五”期间,保民生、促民生的底线法则主要应该体现在平均底线、就业底线和减贫底线三个方面。
二是至上法则。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党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民生开展的,民生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公正法则。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共同追求。 “十三五”期间的民生改善,应充分体现法治公正、发展公正、分配公正。12-26,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让广大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四是全面法则。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民生全面改善建议集。12-26,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说:“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
五是创新法则。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要创新、制度要创新、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全民创新,让人民在创新中完成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2-26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六个要求:明确工作重心
民生改善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习近平对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明确工作思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的资助工作。
“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
二是明确工作重点。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三是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且与民生关系密切。据今年全国两会发布的消息,我国中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5%,税收贡献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过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重要的渠道。
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是大力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重点是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重和融资贷款难问题;解决好小微企业市场准入等平等竞争机会问题;还要解决好小微企业的适用规制问题。目前,小微企业既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又缺乏法律制度的保护。
四是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速度发展很快,各项保障制度建设都已全面展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于2012年基本建立并覆盖全国。但是,由于有些制度运行尚不到位,尤其是衔接转换通道没有完全打通,使得保障效果并非十分理想。
五是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住房问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又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满足基本住房需要;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六是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政府要为不断改善民生夯实制度基础,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每一个劳动者都要树立主动就业、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改变现状,而不是靠等、靠要、靠补贴、靠救济。
图为: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12-26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看望一线职工,慰问老年群众,向全国一线职工表示慰问,向全国老年群众致以祝福。
七个领域:编织民生幸福梦
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七个“更”,概括了民生梦的七个重点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环境领域,把抽象的民生梦具体化了。
安居是民生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住有所居。习近平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污染。近年来,我国城乡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健康中国”是十三五规划的亮点之一。“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一边是健全社保网络实现应保尽保,一边是降低人们的就医用药费用,建议中提出的种种做法直击“看病贵”问题,让人们的健康生活更有保障。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习近平指出,“要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习近平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持续不断地解决好民生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