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上海再度掀起文博艺术展览热潮,跨国艺术特展呈现井喷之势。仅在12月,上海就有多个重磅艺术展接连开幕。从达·芬奇到卡拉瓦乔,从马蒂斯到罗丹,世界艺术史上的名家巨作组团来到上海,与三星堆文明和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展开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12-24,与公众暂别两个月的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重新开放,“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开放首日,预约参观观众近8000人。重新开放的行李寄存处,再现了上半年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热闹。
有观众买了早鸟票,早早预约了开展首日的第一个场次。“它是中西方艺术的一场对话,达·芬奇作品的对面就是我们中国明代的《仕女图》,这个太有创意了,体现了我们‘文化上海’的这种理念。”
一位来自德国的哲学教授来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借此机会来参观展览。“我对中西艺术对比很感兴趣,展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我认为达·芬奇作品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对比。博物馆做了很有趣的策展。”
这是上博“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展览的第三个大展。不同以往的是,展览首次采用了“对话”形式,精选了达·芬奇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等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与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18件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同场展出。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头发飘逸的女子》使用的线条有顿挫,有起伏,就如同中国毛笔的着墨,它的虚实留白,与明代文人画写意的东方神韵,恰恰非常吻合。两者有很多有趣的相似点,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达·芬奇油画《头发飘逸的女子》画的是‘他者’,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暗喻了他自己的身世命运,画的既是‘他者’又是他自己。”
“纯粹地引进一个西方艺术展览,这样的模式我们已经做了40年了。”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表示,达·芬奇作品比较珍贵,来的数量也少,他的油画作品全世界不到20幅。“如果只让这18件作品在展厅里讲故事,可能不够完整。所以我们也借这样一个机会,尝试加入同时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完成一种想象的对话。”
《头发飘逸的女子》是意大利唯一被许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意大利帕尔马国家美术馆特别将画作、画框分开包装运输,并且将保护展示罩一同打包运抵上海。意方工作人员仔细确认画作的每一个细节后,上博馆长亲自签下点交确认书。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官员、意方策展人达仁利表示,由于运输和保存问题,大量作品难以外借。这幅来自帕尔马国家美术馆的作品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谈判过程才得以借出。“在权衡的时候,博物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就历史收藏的延续性而言,上海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所以馆长最终决定为这次展览提供支持。”
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来自意大利多家美术馆的珍藏,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则来自上海博物馆的自有馆藏。得益于上博丰富的古代书画馆藏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才能想象、勾勒并完成达·芬奇与同时代的中国传统艺术杰作之间的对话。
“这是我们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艺术的一种对比展览。”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这次展览充分考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同时也考验上海博物馆的研究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策展,来突显我们上海博物馆在国际文化和艺术上的话语权。”
中外文明对话的新演绎,成为了很多博物馆策划特展的新视角。
12-24,上海大学博物馆推出“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每日参观人数达到了两千人左右,这也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办三年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特展。
恰逢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三星堆遗址获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参会的数百位考古学者也参观了此次展览。其中,许多海外学者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三星堆出土的文物。
“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太棒了’,赞叹不已。专家们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表示,“在国际考古界来说,我们这个展览对于传播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乃至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览依托上海大学参与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呈现了三星堆考古的最新成果,展品中2021年之后最新出土的文物就有23件,包括青铜虎、青铜鸟、青铜持鸟立人像、金面具等古蜀文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器物。同场展出的罗丹艺术品也不乏《吻》《地狱之门初稿》《巴尔扎克头像》等在罗丹雕塑生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
三星堆青铜器与罗丹雕塑都以青铜作为承载表达的主要材质、以人与神作为重要的创作表达对象,将跨越3000年时空的艺术与文化进行对话。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介绍,“我们把罗丹的《创世纪》和三星堆的文物青铜虎放在一起,那么通过这样作品的对话,就可以表达他们对于自然,对于宇宙的思考和探索,研究青铜对于人的形象的表达。我们把罗丹的《地狱之门》还有他同时期创作的但丁的作品和三星堆文物进行并置,这样就可以共同探讨他们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对神话故事的理解。”
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联席董事长吴静表示,“既然罗丹在全球是如此知名,三星堆也是我们中国非常伟大的文明,如果能够在一起,深度地去做一些研究,让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做一个碰撞,会更加容易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
文明对话展览为跨时空、跨文化、跨国界、跨馆际的交流合作打开全新视角。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为树立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展台。而这样的变化和上海近年来大量引进西方艺术展形成的积淀有着密切联系。
浦东美术馆年末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联合5个机构集齐6幅卡拉瓦乔真迹,与其他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50余幅绘画原作呈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全景。
《捧果篮的男孩》无疑是此次展览的明星展品。借着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馆内修缮的契机,这件镇馆之宝才得以借出。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介绍,在一个展厅里,同时展出6幅来自不同馆藏的卡拉瓦乔作品真迹,即便是在意大利当地,也是很难完成的。
“我们慢慢开始形成了和对方共同来策展的一种模式,要求他们办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展,那么‘镇馆之宝’也是高质量的保证之一。输出他们最高质量的作品,这本身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文化宣传。”
李旻坤介绍,今年浦东美术馆举办的大展“六百年之巨匠”中,展出的西班牙提森博物馆的《女骑士》,也是它的镇馆之宝,在巴黎展出时也曾经引起了轰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高质量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他们非常愿意到中国来办展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的认可。我们需要文明互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上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马蒂斯的马蒂斯”。这是马蒂斯艺术生涯在中国的首次完整呈现,展览精选了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280余件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最后章节还探讨了马蒂斯与野兽派对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联系与影响。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表示,马蒂斯在上海的语境并不是这几年才形成的,而是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借着这次展览,重新去激活这个历史,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馆长帕特里斯·德帕尔普则在采访中表示,希望中国观众能够欣赏马蒂斯对本国文化的这种热情,理解这种方式的现代性,也希望中国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发现马蒂斯的作品,并从中受到启发。
现象级大展此起彼伏,火爆出圈,观众热情也在不断高涨。2023年,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98天的展期里,吸引42万人次观展,创下了中国博物馆收费展览的新纪录。浦东美术馆的大展“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吸引40余万人次观展,单日最高超6千人,刷新了开馆以来的客流纪录。
从聆听到对话,从单纯引进海外馆藏,到体现文明交流的中国视野,让世界同行认可中国文博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策展水平,让观众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中获得更多思考,创新演绎的“文明对话展”,让上海的文博艺术大展焕新升级跨入2.0进阶版。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未来上博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会策划更多古今中外的对话展。“这次‘对话达·芬奇’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有可能这次我们深度还不够,未来我们会以此为基础,从各个主题角度进行策展,开展更多更好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展,这也是目前国际博物馆策展理念的一个趋势。”
著名意大利设计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安多·西比克担任了浦东美术馆的展陈设计师,他也曾经主导并开创了国际展览设计领域的诸多潮流风向。如今,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他对于这座城市日益繁荣的文化艺术氛围印象深刻。“上海与世界其他城市的不同在于,你会深刻感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发展。这里的人们充满热情,渴望学习,渴望交流,希望了解一切新事物。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展示出一种求知欲。这对于一个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
最强阵容,中西对话,在上海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这些不断刷新记录的展览,成为都市文化新消费的“核爆点”,也让上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担起新的使命。
(记者:王琳琳 王琦 摄像:吕心泉 朱晓荣 徐玮 实习生:潘思宇 陈宁欣 编审:邢维)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