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曹素功制墨、周虎臣制笔,是国家非遗传承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最老的中华老字号。三年前,因为厂区面临拆迁,这两项国家级非遗差点离开上海,本台也曾做过报道。不过,今年有好消息传来,12-25,两家老字号正式落户新家——上海杨浦文创园区的笔墨工坊。那么,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12-25下午,杨浦区军工路上的一个文创园内,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笔墨宫坊”正式亮相,它也是上海最老的两家老字号——曹素功制墨、周虎臣制笔的新家。
市政协委员陈海波特意赶来见证。这块让他牵挂了近四年的墨,终于有了着落。站在展墙前,陈海波难掩激动:“当时我们看到所有房屋都拆了,就孤零零就存了他们一点点厂房,当时特别感慨,这么好的非遗品牌,而且是国字头的非遗品牌,在城市动拆迁中,是应该加强保护的。”
时间回到2019年。当时,位于静安区南山路的上海墨厂生产基地所在区域被纳入旧改征收计划,厂房已被拆迁工地包围,而动迁补偿资金不足以重建“非遗基地”,新厂房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当时有个论调,认为这些笔墨产值不高,弄到农村去算了。”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思豪回忆道。曹素功制墨技艺第十五代非遗传承人徐明则认为:“奉贤、崇明、南通,这些地方路线太远了,员工不可能跟着去,而人员流失,也意味着传统技艺也流失了。”
得知墨厂的困境,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海波在2020年1月的上海两会现场联合了60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名为《挽救老字号文化品牌“曹素功”》的联名提案,呼吁挽救国家笔墨非遗。而这份提案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时,上海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葛永铭就表示:“确保把这两项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妥善保存好,能够让他们重获新生,获得更好发展。”
此后半年间,上海市文旅局牵头召开了30多次协调会,最终明确:周虎臣、曹素功这两个品牌,一定要留在上海本土保护、发展的原则,并根据《非遗法》相关条例,经过评估认定,增加了“国家非遗”的补偿资金。就这样,两家老字号终于确定可以继续留在上海了。
经反复考量,厂房选址最终落在了杨浦的一个文创园。不过新问题又随之出现,位于市中心的厂房,确实方便了员工通勤,可是制墨的第一道工序“点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该如何解决呢?
几经商议后,笔墨厂将这道工序由自制改为采购,其余制墨生产流程全部保留。而在这段漫长的沟通协调期,文创园也始终为笔墨厂保留着这块地方,没有再做其它打算。对此,园区负责人、稳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祝明表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厂区两年没收租金,有其他人租,我们也不租给他们,就一直等着。”
2021年6月,曹素功墨厂正式告别老厂房,搬到了杨浦。50多名工匠全部选择留下,厂里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夏飞原先因为厂房要搬,差点打算放弃留守,这一次,他心定了。
现在,全新的“笔墨宫坊”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除了继续生产,老字号也有了更大的空间谋求新发展。厂区内新设置了一片互动区域,捶墨胚、搓墨果、入墨模、修墨边等制墨的全手工流程在玻璃长廊一一展示,共人参观。参观者还能与匠人一起体验古法制墨技艺,制作一块属于自己的墨锭,并亲手为它描金,这样能完整感受到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精神,不仅是书画方面的精神,还有文人匠心的精神。
此外,这里还融入了博物馆功能。墨模宝库里收藏了曹素功从1667年创立至今绵延数百年的上万副墨模;而在笔墨博物馆内,观众能了解乾隆御赐曹素功“紫玉光”三个字、钦赐“周虎臣”牌匾等历史文化故事。
非遗保护,不能只靠抢救,更要让非遗艺术,健康地传承并发扬,逐步实现自我造血。一直为这块墨奔走的政协委员们也期待着,更多的非遗文化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本台持续追踪报道的这一块墨的故事最终有了完满的结局。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曹素功制墨、周虎臣制笔两大非遗项目,将与旅游、文创、研学、科研、文博进行融合,在生产性保护中增加“自我造血”能力。我们期待,这块墨的保留、保护,能成为成为平衡城市发展与非遗保护的绝佳案例,留给后来者参照与启迪。
(记者:章海燕 摄像:张鹰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