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刊发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以实用性不大、投资巨大的理由,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型对撞机。
对此,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撰文反驳,明确提出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对于中国该不该建造超大型对撞机,科学家的论战大体归纳为两方面。首先是,超大型对撞机的科学意义究竟有多大?杨振宁认为,高能物理突破,未必需要借助于超级对撞机。再者,高能物理的突破无法在短期之内给人类生活带来实际的好处,不能解决当下的民生问题。
王贻芳则认为,最近十年是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窗口期,是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一个难得的机遇,一旦建成,可以领先国际达几十年。王贻芳还表示,高能物理与人类生活并没有脱节,长远来看必将带来福利。
另外,巨额的建造成本被摆放在争议的显眼位置。杨振宁认为,目前欧洲的对撞机已经花了100亿美元,他预估对撞机的中国方案预算将高于200亿美元,也就是1335亿人民币左右。杨振宁还担忧,这个项目的上马的话会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王贻芳则算了一笔账,第一步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约400亿人民币。第二步质子对撞机阶段,工程造价在1000亿人民币以内。以中国的财力可以负担。对于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经费的猜测,王贻芳反驳说,目前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的比重为5%,低于发达国家的15%,我国仍有每年1000亿人民币的增长空间。
看过科幻小说《三体》的读者,可能知道一些大型对撞机是怎么一回事。三体人正是通过智子干扰大型对撞机的运作结果,使人类物理学的基础研究无法更进一步,从而导致科技“停滞”,这让人类在与三体人的战争中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看起来,人类应该抢在智子到达地球前,先把对撞机建起来。不过科幻作家刘慈欣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时,态度却是谨慎得多,他提出,大型对撞机投资巨大,但用途单一,是否该建还需深入、专业的讨论。
视频:刘慈欣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
事实上,小说中的超大对撞机现在就有,目前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在使用它。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它通过一前一后、两束质子束流的超强撞击,可在微观尺度上还原宇宙大爆炸后的宇宙初期形态,它的启动为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提供强大武器。
大型强子对撞机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它的建造历时5年,耗资近60亿美元,由3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理实验。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超大对撞机可以把物理学研究推向终极,因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宏博对看看新闻Knews记者表示,基础理论研究虽然经常被指“无用论”,但要注意到,大型对撞机或者类似科学装置,可以形成综合性的科学中心,广聚人才,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视频:朱宏博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对撞机建与不建之争中,不少网友积极参与其中。
这些声音中有点赞的,"中国科学界正缺乏这种争锋相对的争论","我们乐见这种学术交流和讨论"。
也有的乐于看到这场争论,他们认为,"争论本身就是进步,科学圈子内的争论更是理据齐出,看着都过瘾"。
还有观点认为,"这才是科学论证,容许不同意见而不是一言堂,正是科研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一个大型科学装置的建成,一项公共决策的制定,都应当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不想被行政权力所绑架,我们就需要这样的理性辩论。
这场科学观点的对撞中,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关注度都在提高。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高于2010年的3.27%。
一个月前,大多数人可能对大型对撞机是什么还一无所知。但是一个月后,它却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对此媒体评论员黄堃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今天的普通人都能在网上直接看到大师级科学家的公开文章和观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讨论。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也让很多人能够对“高大上”的科学话题说上两句、也愿意说两句。这些都是时代进步所带来的。
视频:黄堃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
黄堃认为,大型电子对撞机到底该不该建,专业问题仍要专业人士来思考、解决。我们更关注的是这起舆论场上的撞击,所透露出的自由的空气和质疑的精神。在这里,大师级科学家并不介意公开讨论学术上的分歧,普通公众也乐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一项重大科学工程决策并不仅仅是科学界自己的事情,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编辑:伍凌燕)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