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既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中国革命长达13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枢,更是众多爱国先进青年心中的“圣地”,他们怀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无限憧憬,跋山涉水,奔向延安。
“我要去延安,要一路往西走!我不害怕崎岖的高山,只恐惧麻木无知的灵魂。”在延安枣园文化广场东方红大剧院,全新改版的中国首部大型红色主题演出红秀《延安 延安》正在上演。剧中,女大学生白雁鸣从上海来到延安,并在延安成长为志向远大的革命青年。
白雁鸣扮演者侯孟阳表示,白雁鸣是千千万万个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形象的代表。只有来到延安,才能够实现理想和抱负。
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后,将延安发展成为了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与南京、上海、北平等国统区大城市相比,延安民主、自由、平等,并以“抗日救国”为首要工作,成为全国进步人士和大批爱国青年向往的“圣地”。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就有一面照片展示墙,展示的是当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延安的一部分爱国青年。这其中就包括《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还有《红色娘子军》的作曲人黄准。黄准回忆,12岁时,姐姐、姐夫问他到哪去,他说他要到延安去。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诗人何其芳曾这样描写知识青年不远万里奔赴延安的场景。从1937年4月到8月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登记在册的、前往延安的人就有2288人。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
大量的爱国青年到了延安后,我们党成立了很多学校,经过学校有目的地集中培训,这些爱国青年又奔赴到各个抗日前线去。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带着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及工作方法,奔赴到了全国各个解放区,成了新中国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如今,延安的城门依然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游客。他们参观革命旧址,聆听革命故事,传承革命传统,学习延安革命精神。
(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陈冠松 张蕴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