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里涓涓淌出《庵堂相会》,这是陶一铭儿时记忆中沪剧滩簧戏时期的经典唱段。今年46岁的陶一铭,从十几岁开始爱上沪剧,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了解、探索、寻觅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
沪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最早的山歌小曲到后来形成的滩簧戏的剧目,吸收了各方元素后又有了西装旗袍戏,分多个阶段走过了300年左右的历史。音乐是江南特有的柔美,朴素的唱词朗朗上,来源于民间生活,是上海文化的典型代表。陶一铭最喜欢的则是早期滩簧戏时期的剧目,曲目大多没有文本,艺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模式传承,可谓是“沪剧之根”。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因为喜欢沪剧表演艺术家筱文滨老师的演唱,陶一铭就自己用磁带翻录了电台里的唱段反复听,去关注和研究筱文滨老师的口述历史。发现沪剧有许多传统剧目现在无从查找,偶然的机会,这位17岁的沪剧发烧友结识了那年认识了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老师,他开始利用业余的时间四处寻访。“我就一直想着要多学几出,从老艺术家身上多学一点。”
90年代开始,陶一铭四处拜访沪剧艺术家、努力搜寻失传的传统剧目,一条一条弄堂地跑,一张一张笔记誊写。老艺术家们也逐渐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放下心来一首一首剧目教授,也会推心置腹地交谈。对于老艺人来说,陶一铭是家人、是徒弟、也是“忘年交”的好朋友。根据老艺人口述,陶一铭逐字逐句手抄词本、校对、整理……用了20年时间,陶一铭整理了近40部传统剧目,拜访百位老艺人,记录了他们的故事,梳理了属于沪剧的发展历史。
“我的年轻时光,还有金钱,都用在了做这件事情上。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很傻,但我觉得是值得的,没有辜负这些老艺术家。”现在,陶一铭也会定期组织沪剧沙龙,与年轻人一起推广沪剧艺术。在他誊写的一张张笔记上,是他的成长、是艺术家的生平、更是沪剧的历史,为上海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亦敏 实习编辑:方远)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