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八十八岁生日的杨洁,因心脏病于12-25下午在北京去世。杨洁是1986年版《西游记》的导演。这部《西游记》历时六年拍摄完成,拍摄地点遍及中国近30个省份及泰国,而所有镜头都是只靠一台摄像机完成的。
1986年春节《西游记》播出,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因条件艰苦、缺乏资金,86版本的《西游记》留下了不少缺憾。
2013年,杨洁出版了个人首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里面细数了这些“遗憾”,也完整讲述了这段“历尽坎坷”且不为人知的西游记拍摄之路。
大概有许许多多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或乡村长大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
一,每年一到暑假,总有那么几个下午,端坐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尽管这部剧已经重播了无数遍,但仍然看得乐此不疲;
二,看到三打白骨精那集,唐僧逼走孙悟空的时候,忍不住流了眼泪;
三,给电视台写过信,希望能把这部剧放完;
四、直到今天,还能叫得出这部剧里若干主演的名字。
《西游记》或许就是这样的一部属于八零后共同记忆的剧,它伴随了一代人的整个童年时光。30年后,当许多人的孩子都已经长到当年我们的年纪的时候,导演杨洁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
尽管对这部剧本身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然而书里写到的许多故事和细节,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十分新鲜。
有些早就听说、但始终未经证实的八卦,在这部书里得到了确认。例如,主角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唐僧的扮演者有三个?那些拍戏的场景都在哪儿?
剧组成员顶风冒雪上黄山采景。
有些故事原本就可以想像,导演写出来,更觉当年剧组的不易,例如,在当时还少有人知道威亚的时候,剧中的人物是怎么飞起来的;为了拍一个夕阳下的剪影,剧组冒了多大的危险;一场干冰中的戏,差点把现场的工作人员憋死等等。
还有些新的细节令人感慨:例如,当年中央台拍电视剧去外地看个景,都有省市领导迎来送往;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为了念大学,放弃了演完这部剧的机会;佛道二界都对《西游记》持否定态度……
在云南民族村拍摄《天竺收玉兔》被热心观众围观。
种种这些,真性情的导演都诉诸笔端,读完之后颇有五味杂陈的感慨。
长大之后,有机会从事和导演近似的行当,成了一名电视编导。去年某天,在台里的机房剪片,正好有同事在旁边剪辑供重播的《西游记》的带子(真的还在重播!大概没有哪部剧的重播次数能超过这部了吧),忍不住开玩笑说,还在重播啊。同事答道,可不,你看看当年那画质,那特技……啧啧……
撇了一眼监视器里即使经过修复仍然显得十分惨淡的画面,和今天看来是如此幼稚的特技画面,当时突然很想知道,我们的下一代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能不能理解,他们的父辈当年为何会为这部剧而如痴如醉。
《敢问路在何方》书封。
看完《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之后,我想,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他们仍然是会理解的。一部影视剧,特技画面自然有它的吸引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透过所有的画面和声音所传递出的诚意:对原著作品的忠实、对选角和选景的严格、对创作意图表达的坚持、对在简陋的技术手段下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对回报和酬劳的不计较……基于这些要素的合力,才构建了整部剧对时代的超越。
读《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既有共鸣,又有感叹,不过最多的还是对整个创作团队的钦佩。也许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他们这些做法显得傻气十足,可是,或许今天的我们正是缺乏这样的傻劲,才很难创作出超越时代的经典。
书里还提到一件事:《西游记》这部为广大观众追捧的电视剧,居然在拍过十一集后就险遭腰斩。原因……想也想得到,领导不认同。一部为理想而拼命的创作团队因此受到的刁难和承受的压力,30年后,也终于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几年前,有机会去采访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先生。问及为什么这部当年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仅仅拍了五集,得到的回答颇为令人感慨。像我这样的当年的小朋友大概从来不会想到,这部曾经让我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当年在内部受到的批评有多么激烈,有些批评听起来简直令人无语。不过,如同经历过不同年代的众多老先生一样,戴老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都过去了。
相形之下,《西游记》还算是幸运的。若干年后,仍有机会把未竟的故事续完,仍能请到多半的原班人马。只是看来看去,已是感觉不到当年的味道。就连蒋大为伯伯再度献声的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也不复当年的高亢与清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里,再也听不到曾经如此打动人心的豪迈与悲凉了。
人生有时大概就是如此残酷吧。一旦错过某一个时刻,原有的路径就再也无法延续。
今天的电视制作人有时会讨论,为什么再也无法创作出如当年“西游”、“红楼”般的经典,回答当然是朝着许多方向去了。
读过《敢问路在何方》这部书,你会发现,其实保守、算计、嫉妒、谣言与莫名奇妙的长官意志,是每个时代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当年的那班创作者们仍然保持的对作品本身的执着理想。
我们固然无法复制当年的这些经典所产生的创作土壤,但今时今日的我们,大概更难复制的,是只属于那个八零年代的、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许多人中间飞扬着的理想主义情怀。
(作者:沐海星 编辑:超慧)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