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诗书画,笔墨中国风。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边,得知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满腔的悲愤无处倾泄,怀石投江、以身殉国。相传,江边的渔民在得知屈原投江后,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打捞他。人们还拿来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虾,这样屈原的尸首就可以免遭侵扰,这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以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和炽烈的爱国情怀为后世所景仰,后世文人也经常在端午时把崇敬之情灌注在笔尖作成诗篇缅怀这个伟大的灵魂。今天我们就跟着北宋诗人张耒一起追忆屈原。
《和端午》北宋 张耒
竟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陨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龙舟竞渡的习俗联想到在端午节投江殉国的屈原。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飘逝千年的冤魂,但是这忠烈的魂魄归去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后两句诗人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楚国灭亡、屈原以身许国之后,如今只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供人们追忆凭吊。这首诗凄清悲切,情谊深沉,诗人从眼前端午竞渡的景象出发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意蕴深远。
张耒只是在端午节时追思屈原的文人之一,还有万千诗人和张耒一样在端午节缅怀先哲、借诗抒怀。唐代诗僧文秀在《端午》中写下“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端午》中写下“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屈原用生命谱写的壮丽悲歌在历史的上空回响,在后人的心中传唱。
屈原的形象不仅在后世诗人的笔下屡屡出现,同时也是画家热衷描摹的题材。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在经受丧失双亲和国家动荡的痛苦后,感叹人生的艰辛。在这个无助的时期,他在《楚辞》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屈原的崇高人格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打动了他,满腔敬意促使他创作了十一幅木刻版画《九歌图》,又创作了以屈原形象为主体的独页版画《屈子行吟图》。
这幅画的下端怪石嶙峋,右上角树影斑驳,小径两旁是野草丛生,画面正中的屈原在小径中踽踽独行、愁眉锁眼、髯髯垂须、面容憔悴。他头戴高冠、身穿广袖宽衣、腰佩长剑,表现了屈原虽然身陷囹圄,但是傲然挺立、刚毅不屈的态度。这幅作品构图简洁,以寂寥空旷的氛围让人回味无穷。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以及大块空白天地的铺陈,塑造出一个肃杀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象,渲染出诗人流放独行的环境,达到以幽景言哀情的效果。画家在描绘屈原凄苦悲凉的形象同时,把他不随波逐流的决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洪绶还从外部服饰入手,表现屈原特立独行的性格,比如用流畅飞逸的线条来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装的奇伟,同时腰间摆动的飘带加强了屈原飘然独立的感觉,使屈原高洁、庄重的神态跃然纸上,达到了貌行神似、得其神韵的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陈洪绶创作这幅名画时,刚刚十九岁,就已经显露出他笔法多端、削繁求简的艺术才华和怪诞诡奇的画风。
版画是中国美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屈子行吟图》属于其中的木刻版画。木刻版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版画常常应用在小说的插画和年画上,独特的刀刻、板印中包含的技艺和审美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得一席之地。明清时期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陈洪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幅《屈子行吟图》则是陈洪绶的版画代表作。后人在创作屈原形象时,通常参考这幅版画,可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
两千多年前屈原的纵身一跃点化了端午这个节日,他用生命谱写的爱国情怀、他用忠魂著成的不朽诗篇早已升华为不屈的凛凛风骨,值得我们记忆千年、传诵千年。
(来源:《诗书画》项目组 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