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迅猛发展,ChatGPT快速迭代,孩子的竞争力哪儿去了?
“机器智商”里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
“大池子里的大鱼”和“小池子里的大鱼”,哪个更适合你?
未来“立体型人才”的标配是什么?如何仿效商业沟通三部曲与青春期孩子“无痛”沟通?
每年读400本书,“自鸡”典范型家长如何助力孩子赢得掌声?
本期《海外路路通》我们邀请到了国际学校副校长和留学专家一起来讨论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迎接未来教育,你的家庭战略做好了吗?」
观看完整视频链接:https://m.kankanews.com/live/Gr21mgjmK2e
ChatGPT骇浪来袭,学校教育战略应如何调整?
AI迅猛发展,ChatGPT快速迭代,不但学生和家长感到需要铆足劲赶上发展的步伐,同样,学校也感到若要在时代的洪流里,担当起教育的重任,必须相应地调整教育战略,以适应地球村的新环境和新要求。周校长提到重中之重是: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字素养。其中,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正日益增强,不容忽视,也将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朱老师指出,学生目前使用ChatGPT还是以它的语言处理功能为主,ChatGPT的确可以基于网上已有的资源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提供相关信息、修改论文结构等。但是,如果学生希望有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性更强的、有自己个性的东西,那么就不能依赖ChatGPT了。也就是说,ChatGPT的角色仅仅是辅助工具,无法完全代替创作者主体。学校和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合理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上,毕竟“是自己的,才是真正自己的。”
研究未来生态发展的Sandra老师认为使用好人工智能的关键能力之一是提问能力。比如某大学的工程学院在向AI提出了124个问题之后,设计出一款着实好用的芯片。人们经常强调智商、情商、逆商等的重要性,然而,在AI时代,“机器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而提问能力是“机器智商”的重要体现。
AI时代想要出国留学,哪些固有思维必须打破?
作为副校长,周校长阅孩子无数。她提到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特长,我们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不应一味地去追求孩子成绩的综合排名。因此,在留学的道路上,要尊重孩子的特性和梦想,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道路和速度,相较于学校的排名和专业的热门,孩子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是更为重要的。留学之路不短,而人生之路更长。
朱老师提到AI时代的留学,我们更要关注孩子的综合素养。孩子有着自己的情感和喜好,有着对艺术和人文方面的向往。因此,我们更要关注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立体”的人。
此外,朱老师发自肺腑地规劝到:现在的孩子不乏竞争意识,但可能很多孩子在团队合作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是欠缺的,而团队合作精神是未来国际性人才的“必配”和“标配”,因此,学校和家庭都要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这样孩子才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快速融入集体,并能团结多方力量,高效办事、办好事、持续办好事。
Sandra老师提到家长要有胆识去培养孩子成为“小池子里的大鱼”,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空间、时间、精力去打造自己的爱好。Sandra老师以自己女儿为例:孩子在校GPA并不亮眼,可能是很多家长眼里不爱学习的孩子。但是,孩子喜欢语言,目前已经掌握了五门语言;爱好摄影,如今在大学阶段,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并有能力通过承接广告赚取一些生活费用了。这个能力是在同年龄的孩子中并不多见的。
Sandra老师说,要成为大池子中的大鱼,很难,因为人人都想成为大鱼。与其在拥挤的竞争赛道上搏命,不如在小池子里施展才华;活得游刃有余、激情昂扬,是每个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
如何与孩子共同定制留学规划?
朱老师强调“共同”制定留学计划的核心步骤之一就是要早定、要早定、要早定!这将节约日后很多不必要的精力,甚至避免走弯路。朱老师的女儿在读二年级。在一升二的暑假,她与丈夫带孩子去美国访问了十几所大学,并询问孩子的看法。也就是说,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共同”参与到留学之路的探寻中。
“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育娃风格和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妈妈,周校长分享了两个她家最温馨最有效的亲子沟通时间:晚饭时间+假期。她经常和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放松地聊一聊学校的情况、未来的方向,以及下一步计划。
周校长提到,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尤其要注意,家长要将战略和技巧都安放在自己心里,对孩子要尽量给予足够的尊重、体谅和支持,氛围要轻松,姿态要平等,语气要松弛。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此外,不但要与孩子共同制定计划,还要支持孩子去执行这些计划,并定期给予孩子反馈,有次第地帮助孩子把梦想变为现实。
Sandra认为,与孩子共同制定留学计划,可仿效经典商业沟通模式:“什么时间+说什么+怎么做”。
关于“什么时间”,切忌将出国留学作为中考考砸之后的备选方案。很简单,申请海外理想学校的难度,可能远高于你的预期。
关于“说什么”,才能让孩子保持愿意和家长沟通的状态,Sandra老师认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家长擅长的+孩子不懂的”。Sandra老师举了个例子,关于自己对国际政治的认知是如何帮助到孩子,让孩子在课程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的。家长肚中有值得孩子探取的宝物,那孩子自然更愿意和家长交流了。
关于“怎么说”,Sandra老师一言以蔽之:孩子为主,家长为辅。书是孩子自己读的,路是孩子自己走的。就业市场瞬息万变,家长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帮助孩子选择,而要将主导权交给孩子。
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是什么?
Sandra老师认为,在设计家庭教育战略之前,首先要认清竞争的本质。竞争的本质就是“生态位的重叠”,即在你所处的生态环境中,有多少竞争者。
而家庭战略的顶层设计是补其长处而非短板!与其吃力地帮助孩子拉短板,不如集中精力、找准赛道,把孩子的长板拉得更长,即在同一生态位上,另辟蹊径,脱颖而出。
关于底层逻辑,Sandra老师认为就是为人的基本素质:明辨善恶,认清是非,慎思之,明辨之,从而笃行之。
周校长强调,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是“四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力+自学力+自控力。其中,沟通力是关键:AI时代,机器不能代替人,我们依然需要在家与家人沟通、在学校和老师同学沟通、在工作单位与领导同事沟通,在社会上与各种场合的人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高效做人、幸福做人的基础,有益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朱老师认为AI时代教育的底层逻辑是培养孩子不被机器替代,顶层设计是超越AI、驾驭AI。如果孩子要成为科研科技型人才,在信息量爆炸的AI时代要求会更加高,孩子需要更加顶尖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去超越AI。而机器无法替代的职业有护士、教师等需要高效人际沟通的职业。比如,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树德育人,是机器不能实现的。
家校如何联手为孩子精准掌舵?
周校长认为学校可以助力家长支持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三足鼎立共同受益的局面。
周校长说,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有一位家长,紧紧握着她的手,表示选对了学校,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栽培,帮助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伦敦政经学院数学系。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双翼,托举孩子展翅高飞。
Sandra老师建议学校和家长联手培养孩子的“作品力”。AI时代,个人呈现的有力方式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自我介绍。若初次见面,孩子能拿出一本“作品集”,那对方定会多多关照,这就是“作品力”。因此,家长可以和学校交流,如何将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可以形成作品的成果和素材保留记录下来,让孩子未来能有好的作品,以彰显实力。
朱老师认为在学术方面,让学校来负责,毕竟“学校比家长要专业很多很多”,家长应充分信任学校。在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培养方面,家长是主要责任人。值得提醒的是,最后留学申请过程中,家长不宜将孩子全权交于顾问,不能做“甩手掌柜“。留学路上的陪伴需有始有终,一时的轻松,可能打折的是你孩子的梦想。
“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怎样与孩子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Sandra老师自认为是“鸡”自己的典范。由于工作需要,她以每年读400本书为标配。家长的认知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家长良好的素质是孩子成才的沃土;家长沉稳的性情是孩子披荆斩棘的保护伞。而这一切,都需要靠家长不断“自鸡”、终身学习来实现。不同频,何来共振?不领先,哪能护航?
朱老师认为家长“自鸡”的关键词是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让孩子看到你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但是过于繁忙的工作可能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因此家长在打拼事业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持家庭环境的和谐,及时帮助孩子排解情绪。
周校长总结要避踩两个坑:第一,学校和家长都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干预,这会让孩子失去自主选择权,不利于孩子认知的成长;其次是家长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赛道,不要随波逐流、随意攀比,孩子的独特性是大学招生官非常看重的一点。发光的孩子,自会感召伯乐。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