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进入上海假肢厂工作,吕永兵在假肢行业已经耕耘了33年。他平均一天能装配一副假肢,至今已帮助近万人重新回归社会。
假肢的制作从量尺寸开始,接着要进行磨具制作、打磨调整、装配等步骤。不懂门道的人,会觉得做这个工作,只要细致一点就可以了。吕永兵告诉记者,其实不然:“假肢制作师是一个非常考验综合能力的职业,你要有良好的生理知识基础,要了解人体的肌肉分布、血管走向。在制作过程中,要观察身体的受力点、要考虑到接触面是否会挤压到血管,还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等等。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再去制作的。要是患者装了不合适的假肢,引起一些其它毛病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家离工作地点比较近,吕永兵双休日也会来到工作室,埋头工作。“周六周日,厂里比较清净,能够静得下心。”而他平日的业余时间,也几乎都是用来啃专业书籍或者阅读专业期刊,了解国际假肢行业的最新动态。
上海作为云南省的对口支援城市,在1999年展开了云南省文山州因战致残人员的假肢安装项目。该援助项目伊始,吕永兵就成为实施的具体执行者。“那里曾是地雷区,当地的肢残人员比例比较高,最典型的是一个村子里,90个人只有89条腿。”初到文山州,吕永兵看到眼前的景象,内心触动很大。
“因为地方财政和个人家庭条件的原因,很多人装不起假肢,他就弄个竹筒,竹筒底下垫一块皮,把腿伸直,裹一块布,塞在里面,一天下来,基本里面都是血肉模糊的。”这样的景象令吕永兵感到心痛,也坚定了他服务好山区的决心。
在帮扶工作中,项目团队提出了一个口号:“安装一个假肢,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因为肢残群体中,年轻劳动力居多,他们活跃在社会环境之中,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却也是承担伤害的高风险群体。他们的受伤,对家庭而言是毁灭性打击。如果假肢的安装能使他们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那这无疑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
“和上海的假肢使用情况不同,他们要走崎岖山路,种的田又多是水田,高强度的劳作加之假肢使用环境的恶劣,使得这一地区的肢残患者的要求区别于一般的截肢患者。”
吕永兵仔细观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因战致残人员对于假肢安装的合理需求,与当地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在确定具体服务对象后,不厌其烦地把解决问题方案细化。“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20年了,累计下来,给当地人装上的假肢估计有三四千件,看到他们能够回归正常生活,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心里是非常开心的。”
多年以来,凭着对肢残患者的爱心和责任心,对业务不断钻研、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吕永兵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民政行业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获得全国民政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吕永兵又荣膺“上海工匠”称号。
我国现代假肢装配制作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吕永兵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市面上的进口产品还是占了相当部分。“当初我们只知道进口,什么东西都是国外进来。基础理论也是从国外学的。”如今,中国已实现自主生产假肢配件,并出口到国外。说起这些,吕永兵颇感欣慰。在他刚入行时,像他这样的假肢装配技术人员,全国仅有数百人,完全不能满足当时的伤残群体需求。如今这样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已经发展到了六千多人。“这个行业未来有希望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施聪 陈瑞霖)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