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田兆元教授讲中国自然神话。
田兆元教授是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与文化产业研究。现任中国民俗协会历史,中国汉协会历史,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成员。以下是他12-25、6日的演讲内容。
田兆元教授。
为什么要研究神话?
神话是长了翅膀的文化精神,具有想象力和传播力,是和历史、现实不一样的,始终走在前面,超越历史。我们过去有些轻视这些东西,觉得它是假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对待神话,就会有误解,大家就会对这种富有想象力的东西产生排斥的心理。神话的重要性到了非常需要重视的地步,神话记录了过往的精神世界,还将对未来产生很大的推进。
神话是建立和摧毁某种秩序的神秘舆论,举例说明,东汉末年,大家可能知道,有一个舆论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样的舆论就是现在的政治谣言,是需要调查的。后面伴随着武装斗争,前面先放出舆论,整个社会现在的秩序就会动摇,其实这是一个现世的神话。果然,东汉文化就在这样的神话和武装斗争双重打击下风雨飘摇,这就是要建立一种秩序、摧毁一种秩序的舆论。
神话是叙述非现实事件,企图影响现实的神秘的叙事体系。它讲一件事情,目的是影响现实,是靠嘴上讲的,行为表演的,还有庙堂神灵、画像讲述的,是一个叙事体系,这是关于社会的解读。
现场观众。
神话影响有多大?
神话不是中国特产,非常古老,这个词来自于日文,在大概一百多年之前,神和话两个字没有在一起用过。日本人用汉字解读西方神话学的时候,用了这个词。神话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很重要的话语。我们人类有了成长,有了飞跃,我们看到现有的世界,会有联想,思维飞跃,看到一个东西,想到另一个东西,这是思维巨大的飞跃。神话想象很丰富,它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精神家园,与人类始终伴随。
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及其结构,是以叙事为核心的神圣话语体系。讲一个故事,一般比较神奇,是我们很难达到的。因为我们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敬仰和崇拜。
有的民族说,养了一条狗,当时人们去领寿命的时候,人去晚了,狗去早了,狗领回来六十岁的,人领到了七岁的,两个都不满意。狗不想活那么长,人也不想那么短,于是两个打算交换。有一个前提,狗说我要在你家里住,你要养我,人同意了,狗和人是很和谐的关系。这个叙事生活和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神话就是一种民俗。
冬至节,腊月三十敬祖宗,敬老祖宗一般来说,大家一定要打开窗子和门,不然祖宗没法进到你家来,虽然我们没有看到老祖宗,但是我们在用行为讲述这个神话。老祖宗有的时候,说不清楚是哪一个,但是大家敬畏的时候,都很有讲究。虹口是敬奉馄饨的,说是很像元宝,非常好,闵行那里说,千万不要敬奉馄饨,因为它很像镣铐,祖宗在地狱,本来放假出来,一看到盘子里面是镣铐,立马就会很伤心了。大家都在讲述神话,虽然不同,但是都在表述对祖宗的关怀,这个是一个观念。我们的民俗实际上就是神话的表述,神话要通过行为来表达,和神灵互动,和祖先互动,神话故事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神话英雄就是那些文化精英,他们的事迹构成了如自然神话之天地日月的业绩,引发民众的传扬、信仰与学习模仿,从而提升社会的文化的境界。中国神话有一个原则,到底哪一些人是神?讲得很清楚。“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为了国家做了很多好事,给百姓带来福利的人,还有尽忠职守的人,比如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还有搞定国家的大灾难的,也需要祭祀。“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农能够种植百谷,农业就是根据这个神来的,他是专门做粮食的,还有一个升叫稷,也是管粮食的。“社稷”,这个词过去代表江山,实际上代表两个神。“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对人类有功业的,也要祭祀。“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对老百姓一定要有功、有用,本身是一个感恩体系,这就是神话对创造者的感恩和回报。
天地日月是中国的自然神话
我们为什么把天地日月放在第一呢?因为没有天地日月,就没有这个世界。
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以天为核心的构建。同时,它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问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这是《千字文》的开头,是用来描述天地的状态的。《千字文》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传了一两千年,放在儿童学习的开始。这里,我们看到,它是我们最初了解的很基础的知识,这个基础知识,是儿童要了解的。
对于“日月”的态度:我们如何祭天?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柴火在坛上面烧,就是祭祀,一些民族有火把节,这也是神圣的东西。火可以改变一切,改变我们的显示状态。在这里,除了柴,还放了动物的祭祀,烧了之后,有香味出来了。我们烧香,佛就通过闻气味和我们交流,我们想象神最高的感觉就是嗅觉,过去祭祀,最好是一碗血发在那里,新鲜的,有腥气,人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觉得这是最新鲜的东西。大家还觉得触觉可以传递,人们到那里,就摸摸神的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神的腚,一辈子不生病,一些乌龟头被摸得光滑得不得了。嗅觉和触觉都可以交流,还有视觉,我们有的时候,给神献舞,他们可以听得见,还有听觉,你要在神面前颂诗。所以,祭地,一般用好的祭品埋在那里,这是地收获的感觉。
古代祭祀 。
上古时期,王宫祭日,这是一个祭坛,夜明,祭月,这是帝王天子的祭祀活动。“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本身不是要你在天地那儿得到好处,而是要你达到天地的德行才行。天地是气候,风雨雷电让大地生长万物,天子也要这样,并且要政治清明,需要公平,所有人都可以普照到。不是为了权贵集团,而是为了所有大众,一切生灵。《礼记》是上古的经典,说天地日月,连顺序都没有差错。四个对象,是四个学习的对象。天到底是什么?我们吃不准,很长时间,就是抽象的,基督教、佛教都有神像,伊斯兰教是没有像的,我们传统的天神有没有像呢?起初是迷茫的,他们觉得日月可以代表形象。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日月之配来表示天地之配。“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过去,秩序是从天地秩序学习来的,从天地日月规则中,寻找人类社会的规则。“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和谐?天地日月才是真正的和谐。中国神话,存在着要不要和老百姓分享的问题,怎么样从帝王垄断,变成全民信仰的问题。天地日月是一个完整的谱系,是帝王用以向天地学习,构建社会秩序的谱系。
天地日月。
神话中的“天地日月”构建出中国社会的基础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中国历史不间断,其实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等级制度。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自然秩序强调不同,这也是很重要的智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就是从这里学习来的。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音乐遵从天的秩序,太阳是公平的,大地差异性是要制定礼仪,礼乐在这里产生了区别。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礼乐区分出了人的位置。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后面还有男尊女卑,尊是高的意思,卑是低的意思,原本是没有区别的,比如说“卑职、在下”,都是自称,不是一个问题。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个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发展与秩序感有关。
中国文化一直有多股力量构建着一种平衡。我们讲到了天的神话,也就是上帝信仰、秩序构建、自然敬畏。现世问题是上帝丢失、信仰缺失,天好像已经塌了。地呢?我们应该感恩感戴、构建秩序。我们占有土地多少,地位构建也会不同。
伏羲和女娲。
日月神话是不能分开说的,日是鸟,月是蛙,过去蛙鸟是一对联盟,如影随形一起运动的。如果后来不是龙的发展,我们就是蛙的传人,鸟的传人。大禹以后,龙的形象逐渐占了上风。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左青龙、右北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很多元的。本来是蛙崇拜的,身上长出了龙的形状了,鸟崇拜,也是一样。这一个是太阳崇拜,一个是月亮崇拜,我们大体上是伏羲和女娲,伏羲崇拜太阳,女娲崇拜月亮,他们的结合,一个拿着太阳,一个拿着月亮,尾巴在一起,变成了龙的传人,这其实是巨大的文化整合,发生在周秦汉,完成了这个过程,这是有意义的大事。汉代,大家看到,伏羲和女娲非常亲密,一个拿着太阳,一个拿着月亮,下面是蛇。怎么变成三个呢?这就是文化的整合。我们认同日月神话,同时认同我们是龙的传人,体现出了我们高度文化的整体性、自觉性和识大体。
演讲现场。
神话里讲:人到底哪儿来的?应该遵从怎样的规则?
造人神话主要是讨论,我从哪里来,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关于原始的追问,也有现世的发问,你从哪里来?这个神话,导致中国文化家族、社会伦理非常重要,这和西方不一样,是维系民族运转的大问题。
有的神话没有什么故事,比如孔子说,万物怎么创造?“天地不合,万物不生。”我们的神话不是很明显,希腊神话很明显,说到了晚上,天神就下凡了。天地合,万物才能生长。“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我们不追究祖先是谁。《周易》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天地的交感而生的,如果天不下雨,那么万物怎么生存呢?如果不出太阳,也没有万物,这确实和天地有关系。“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作用,就是生万物,都是天地生的。还有一个逻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中国的造人其实有两套话语,一个是带点故事性的话语,另外是天地万物的话语,但是缺少情节,没有什么细节。这个表达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就是说,我的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赠送给我们的,血肉受之父母,过去说,指甲也不能乱剪,不能毁坏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也是家庭传承的一部分。为了我们爱惜自己的身体,找到了一条很重要的理由。这样一种禁忌,你不能破坏自己的身体,否则破坏了祖先的血脉,逼迫你爱惜自己的身体,至少有这样的好处。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而是父母的一块肉,我们要讲孝道,是家国一体的。君臣并不是最高的关系,我们要在夫妇的伦理当中,实现社会的自我价值。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顺需要成为一个准则,一定要按照自然的顺序来做一定的事情,比如说你春天不能砍树,你对动物的猎杀,不能在他们的繁殖期。
中国的生育文化,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对整个自然的爱,从孝敬父母,到敬重君王,最后是禽兽,你也要按照一定规则来对待,孝敬成了很高的境界。左宗庙、右社稷,庙放在国家的都城最重要的位置,敬重生命,敬重未来,非常重要。创生神话有个最大的意义,就是创造了我们的孝道,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要敬重这一点。“
“工匠精神”“创造发明”在神话中的记载
《考工记》是上古秦汉的时候出现的,关于手工业的类似于百科全书的东西,首先也是神圣化:“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最近强调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变革和创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过去有一句话“士农工商”,农为本,工商为末,这是长期的中国文化。
舜,是我定义的中国最早的商人,他是工商业者,制陶的,他做的东西很好卖。商人说是圣人,“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这都是很早之前就出现的完整的东西,最早我们对手工非常重视。青铜器我们做的是最好的。当时有六职,地位都很好的。后来商鞅把他们的地位搞低了,秦国重农抑商,他们要种粮食,要打仗。如果商人可以赚很多钱,那么就会动摇军心。我们拼死拼活打仗,还不如那个家伙做一点生意,大家就想,不如离开部队,去经商。所以那个趋势下,商人太多,会影响军心,而且没有粮食,也不能打仗。所以,那个时候重视农业,抑制商业,逐渐形成了传统。“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所以大家看到,六工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有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
我们有很多创造发明的,有一个世本叫《作篇》,记载的都是创造发明——燧人出火。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她发明了婚嫁之礼。国庆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结婚,古老的婚礼就是伏羲创造的。庖牺氏作瑟,庖牺氏也就是伏羲,她发明琴,是世界文化遗产。伏羲臣芒氏作罗网,神农和药济人,作茶,做琴,作瑟。黄帝作车、衣服。大桡作甲子,这是可以计时的,非常重要,否则天地都是浑浊的。仓颉作书: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他把字做出来之后,老天感动了,下雨竟然下了粮食来鼓励他们。创造发明是改变世界的,这也非常了不起,我们文明古国,过去一直领先,到了明清,都很厉害。
(编辑:超慧)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