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长江为沿线的居民血脉中注入了许多优秀的精神力量。滋养历史文化根脉,看长江文化新添九江色彩。《长江之恋》九江段,我们登上浔阳江头,走近一群依恋长江的江边人。
浔阳江头看长江,江水平缓,仿佛是稍作了片刻休息。而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拐弯向偏北方向东去。人们常说,九江九江,四省通达,鱼米之乡,背靠庐山,面向长江。许多九江人从小到大,喝的是长江水,读的是和长江有关的诗文。长江之于他们的,是健康的体魄、激流勇进的勇气。长江文化之于他们的,是传承至今的崇文重教。
清晨6点,下着小雨,天刚微亮,长江九江段的江堤上已经有不少市民开始晨练。气温4度,长江水温8.4度,这是九江冬泳最冷的时候。田小元背着相机,快步走下江堤。他穿了羽绒服,但仍然被江风冻得瑟瑟发抖。起个透早,他就想拍一组长江冬泳的纪实性照片。
“不容易,不容易,你看我穿这么多还冷的!”田小元今年72岁,退休后,热心又有威望的他当起了九江职工摄影协会的主席。田小元亲切的气场,也源于他外向开朗的性格,九江冬泳队不少老队员都是他的朋友了。四位女性冬泳爱好者坚持站在冰冷的江水里给田小元拍照,气氛热烈,勇气可嘉。快门声几次被她们的欢呼声掩盖。在这四位体态神态活泼的冬泳女将中,年龄最大的已经足足有75岁了。但这还不是九江冬泳队的高龄纪录保持者。田小元在更衣室门口遇到了86岁的蒋老师(匿名)。蒋老先生是1933年生人,原本是九江的体育老师,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在长江中划水(游泳)。蛙泳、仰泳、自由泳、蝶泳,蒋老师在长江里活脱脱像个少年。
九江人对长江有喜爱,有敬畏,还有说不清的复杂情感。田小元和九江冬泳队的许多老人一样,经历过1954年和1998年的长江发大水。他经常就站在长江边,看着往来的货船入神。“你可以看这个船来来往往,我们小时候划水就在长江里划。摸鱼,看搬罾,都很有趣味的!”九江话管游泳叫“划水”,田小元从小就喜欢在长江里划水。70年代,他往身上绑了个轮胎,两次横渡了长江。
“长江最美的还是到庐山去看。晴空万里的时候,春夏秋高气爽的时候,长江就像一个金色的飘带一样的,很美很美!”《浔阳八景》、《九江长江大桥》、《江山如此多娇》……退休的这些年,田小元把长江边的风光古迹拍了个遍。这些照片被编辑成册,一本叫《家乡》,一本叫《印象九江》。“因为我在长江边长大,所以对长江有一定的感情,通过这几年的摄影看了长江的变化,也记录了长江的变化。”
九江长江一桥刚恢复通车,田小元立马跑了一趟琵琶亭。古今辉映,他又在寻找新的视角。同一天,到访琵琶亭的,还有66岁的周家文。他在九江开创了“评书导游”的待客形式,大受欢迎。
“如果你们要是坐船,从武汉重庆上游顺流而下,一抬头,看见长江岸有一座小楼竖在长江的边上,人们会说浔阳楼到了……诸位,九江以前并不叫九江,叫浔阳。水到浔阳九派分,所以我们一看,这个地方基本上都是水的天下……”用评书的手眼身法步,抑扬顿挫地讲述九江的历史文化故事,周家文算是九江导游界的活宝。35年前,有评书功底的周家文,半路出家,当起了导游。把评书艺术和导游讲解相结合,他自创了独特的“周式评书体导游词”——“望中吴越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九派浔阳!这里进去就是长江边的锁江楼和文峰塔,现在我们叫它锁江楼塔……这个地方叫烟水亭,以前它不叫烟水亭,它是周瑜点将台。三国的时候,周瑜在这个地方把将士点好,坐着船,一直就到鄱阳湖去……”九江的人文、历史、古诗文周家文几乎烂熟于心。如今,预约周家文做导游的人很多,他已经从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庾亮楼、庐山出发,足迹遍布长江两岸。有人说,要想长江玩得好,请到九江找周宝。
“九江人说起长江来,就像真得像倒在母亲怀中一样,我也有这种感觉。九江不仅是商贾云集,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云集,你没看到九江一个白鹿洞书院,出了多少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周敦颐、朱熹……无数诗人在九江留下笔墨,这其中不乏《望庐山瀑布》、《归田园居》、《题西林壁》、《石钟山记》、《大林寺桃花》、《琵琶行》、《爱莲说》等等名篇。不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这样的名句。九江小学副校长万莹证实专门做过统计,“就是在中小学的课本里边,关于九江的古诗文名篇达到了21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傍水的九江自古便崇文重教。如何让丰厚的历史人文“家底”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需求?九江人想到了发展“研学”。人杰地灵思鹿洞,物华天宝射牛墟。行拜师礼、点聪明痣,许多学校研学的第一站就选在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管委会主任黎华对此颇有感悟:“中国的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长河也没有中断过,研学也是跟流水一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一代人一代人往下传。”
2000年至今,九江的研学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以九江小学为例,学校根据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社会体验三个维度,设计了“爱自然、爱家乡、爱科学、学工、学农、学军”六大主题,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深度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九江小学副校长万莹是学校研学计划的负责人,每次出发前,她都要求教师们给学生准备一个学习单。她想以此让学生们有目标地出行,并在回到课堂后,充分分享心得。“我们希望孩子在九江小学的这六年里边,通过这12次的走出校门进行研学,未来对九江他能够如数家珍,说出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够讲出历代这些文化名人在九江留下的这些印记。”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跟着课本去旅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研学破除了教育的思维定式,让动手、探索、求证的习惯从小养成。让那些远去的历史,具象地走进孩子们的记忆。万莹说:“长江应该是带给了每个九江人一份特别珍贵的记忆。我们九江小学的孩子,也是因为有了长江,有了这样的一个研学,而非常得灵动。”
以长江文化滋养下一代,不仅在九江的中小学研学体系内推进,还有不少年轻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在网络和课堂上进行着尝试。这是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九江小学的音乐老师李阳阳搬来一把吉他。她的学生并不知道,经她用九江地名改编的歌曲,大受欢迎,这首歌在网络上的点赞率高达3.4万。李阳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天她要把这首歌教给学生们。“……每天清晨站在李公堤上,呼吸新鲜空气。看着长江边的美景,让我很着迷……一马路,两亩地,三里街,四码头。五湖四海的朋友,我都想带你去走走。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烟水亭。这里的文化有底蕴,我全都想讲给你听,行不行……”
人文之不朽基于自然之不灭。长江文化的传承故事还在延续,从母亲河中汲取更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从教育、文旅领域传承好、发展好各区域的长江文化,除了一个个江边人的开拓创新,还需要全局意识的区域协作,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柳学敏(实习记者) 江西台记者: 王小平 九江台记者:罗旭东 实习编辑:何瑞琪)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