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风儿我是沙……
塞罕坝光秃秃老照片
50多年后,同一个地方,却有了全新的模样。
塞罕坝绿油油新照片
这里就是我国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坐标:河北省北部。
曾几何时,塞罕坝也是一片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然而,由于过度砍伐,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已经变成一片荒漠。上世纪50年代,为阻断沙源,涵养水源,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机械林场。三代人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林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努力,塞罕坝从曾经的茫茫荒漠,蜕变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12-2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如今,塞罕坝的生态效益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80%,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近自然生态圈正在形成,为京津冀地区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
这其中,一定要感谢一些人,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务林人。1962年,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林场原有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创业队伍。正是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头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经过一步步摸索,在两年后的"马蹄坑大会战",林场种植的516亩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0%以上。第二代、第三代务林人接力看守和维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如今,这里每年至少有10名大学生投身林场建设,守护这片绿色长城。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情况也大为改善。过去,由于过度放牧,风沙侵蚀,草场退化,导致这里的羊长得都要比其他地方的瘦。一只羊的平均重量还不到20斤。当地人戏称,一张报纸就可以包起三只羊。
为保护生态,鄂尔多斯实施"禁止开荒"、"牧区大寨",并提出"种树、种草、保护基本农田"、进行退耕还林还牧等政策。经过多年治理,不光库布其的荒漠化得以控制,土地得到改良,可种植的经济作物也逐步增加。被牧民们称为"草中之王"的紫花苜蓿也逐步变成了羊群改善伙食的首选,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截至目前,库布其沙漠得到治理的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治沙样本"。今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的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就表示,尼日利亚愿学习并借鉴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并与中国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涵盖治沙、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发电等项目。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较大、沙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2年防沙治沙法实施之后,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截至2017年,中国荒漠化面积由上世纪的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拓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今天每年缩减1980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今年,我国将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也将有所扩大。未来,随着生态红线全面划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将进一步加强,让沙漠变绿洲、还绿于民、还景于民、把更美丽的中国留给子孙后代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麟 林可 编辑:祝闻豪 责任编辑:爱华)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