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之后,素有“祖国林都”美誉的伊春彻底告别了“木头经济”,开始了全面、彻底的发展转型。全面停伐是造福国家和子孙后代的战略,但是也给当地林区人和当代林区人的发展带了巨大的挑战。
(一)没钱万事难
“我都制定了五年规划”,伊春市友好区广川果园有限公司的厂长张国民无奈地说。一家饮料厂具有长远规划本是好事,可是张厂长的远景规划却是因为没有钱,无法整修厂容厂貌和扩大生产,预定要做的事情只好一拖再拖,变成了远景规划。
伊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之后,整个林区都面临发展转型,重新创业。
张厂长原来和广川林场合作做木材生意,停伐之后转型从事绿色生态产业,开办了一家山果饮料厂,利用当地林间经济产品生产山果饮料和蓝莓酒。这种产品是绿色原生态,市场行情看好,行销北上广等大城市,可是继续扩大生产却发现,没钱万事难。
广川林场从资金到技术掌握,都是靠干部带头
“真的是缺钱,自己没有多余的钱投入,贷款也贷不到”,张厂长一再重复说,“银行不肯贷款,没有政府担保银行根本贷不出来”。
张厂长的合作伙伴、友好区广川林场场长周士侠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广川林场转型之后,职工全部要自谋生路,自筹资金求生存。周场长和二十几个职工一道成立了合作社,搭起大棚搞葡萄种植。为了省钱,大棚都是他自己和职工们敲敲打打拼搭起来的,就连滴灌葡萄用的水箱,也是自己用废旧材料建造的。
“林场基层职工收入本来就低,每个月2000多元钱的工资,除去孩子读书和日常生活开销,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哪里有钱来转型发展呢。”周士侠场长说。也是因为没有钱,一些职工不敢轻易投入搞林间经济种植产业,也就失去了发展转型的机会,形成了恶性循环。
没钱、缺钱,这是当地林业基层转型绿色生态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据伊春市政协的一份调查报告,伊春林区转型面临资金匮乏并不是个别现象。
广川果园有限公司在无奈中推出“长远计划”
调查报告中说:“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起点低、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吸引外来资本和投入不多。很多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就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由于受原来单一木头经济影响,当地尚未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融资机制。加上企业现有规模、发展潜力、企业管理、信用程度等诸多原因,有时难以贷到款项或融到资金。”
转型发展缺乏启动资金,依靠政府吧,也难上加难。由于伊春是政企合一的特殊体制,各林业局不仅承担着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费用支出,还负担着政府经费和社会性支出。尽管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出补助,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由林业企业承担,与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全面停伐后,不但百姓没了收入,政府的林业主财源也大幅度锐减。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全面停伐对伊春经济的巨大影响,以及政府也是多么地缺钱: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8.2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收窄6.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亿元,同比下降23.8%,降幅收窄18.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2亿元,同比下降2.6%。2015年降幅收窄,意味着2014年各项指标降幅更为严重。
政府自有财力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拿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发展转型项目上更是勉为其难。资金,是横在伊春上下转型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巨大拦路石。
(二)人少难办事
早晨八点前后最繁忙的时候,最主要的街道,靠近政府最中心的地段,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更难得一见18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是在一个县级单位的林业局所见的景象。
伊春市上甘岭区(林业局)是一个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胜利而命名的区。这个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的小型林区所在地规划整齐,景色优美。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原本2.5万人的集中居住地,如今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万人。与之毗邻的友好区也同样存在人口流失的问题,6万多的人口,实际常驻人口仅有4万多。
在友好区万亩蓝莓产业园、广川林场、在上甘岭溪水林业经营所,从事林间经济和林业劳动的,都是50多岁的老职工,根本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上甘岭林业局风景优美,规划整齐,可惜留不住年轻人
在林区,人口流失正好呼应了整个东北人口流失。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每年的净迁出人口达200万。尤其是年轻人的流失给当地转型发展带来了隐性却又非常严重的障碍。
在溪水林业经营所,书记和场长联合十几个职工,共同出资开展木耳种植。在广川林场,场长联合职工共同出资搞葡萄种植。
他们不断重复一个事实:普通职工不敢轻易投入,他们作为领导必须带头示范。除了领导带头示范、除了缺乏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普通职工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这和年轻人的流失有着极大的关系。50多岁的林场职工,无论如何也不如年轻人观念转变快,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闯新路。
林区原本以“木头经济”为主,普通职工多数是采伐林木或者从事与木材行业相关的工作。全面停伐之后,林区普通职工转型从事林间经济或者林外工业,等于彻底转行,重新创业。
种植木耳,在东北林区,并不是难事,可是溪水林业经营所的张书记却说:我们还在摸索和试验,不敢多搞,今年只建两个大棚,如果成功了,明年带领大家扩大到100个。说起葡萄种植,广川林场的周士侠承认:我们还在试一试,好了的话,再增加几个大棚。
小打小闹的试验,并不是他们谦虚,其实是自身转型有着短板的现实。转型需要闯劲,需要重新学习,与年轻人相比,林业老职工在心与力上都有所不及。
端午节后,“养顺农家院”终于挂起来了。总书记在伊春考察期间看望刘养顺一家,关心林区普通职工转型之后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借总书记的东风,刘养顺一家终于转变了观念,迅速买下了隔壁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主打“总书记套餐”。依靠当地溪水公园的游客,每天两千左右的营业收入,生意还不错。也许这种观念转变可以来的更早一些。
养顺农家院推出的“总书记套餐”大受游客欢迎
林区基层转型求发展的困境仅仅是整个伊春林区转型困境的一部分,对于整个林区来说,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各种问题交替显现,转型更是遭遇国内外经济下滑,转型压力超乎寻常,“切肤阵痛”真实而具体。
友好区万亩蓝莓产业园是国内最大的集中连片蓝莓种植基地,是林区经济转型重点发展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走进种植大棚和种植园,详细询问蓝莓生长周期、浇灌方式、经济效益等情况。蓝莓种植后第三年才开始少量结果,5—6年进入丰产,质量开始稳定。种植蓝莓,前期需要巨大的投入,收获,需要足够的等待和耐心。整个林区的转型发展,犹如蓝莓的种植和收获,虽然有着阵痛,但是只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努力,实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也是可期的。
后记:
伊春林区转型在前行之中,有转型的努力、转型的方向有林外工业、林间经济;转型有成就,有困境,成就有很多,困难也有多方面。笔者关注普通职工的转型与困境,是因为转型更关系到他们的基本生存——民生。关注转型中的困境,是因为,全面停伐之后,原本依靠单一“木头经济”的林区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被釜底抽薪,对林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林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产生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影响。这种转型与其他地区的转型在过程上有很大的不同,其它地区可以渐进有基础地转型,而林区却是断崖式巨变。
伊春林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停伐是造福全国和子孙后代的战略,但是其转型的阵痛却是由当地和当代林区人来承担的。
所以说,笔者十分赞同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伊春的发展,靠国家政策支持是必须的,但完全依赖国家政策过日子是不够的,也不会完全富裕起来。
伊春的转型是必需的、有阵痛的,需要自立更生,也需要国家支持的,转型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只要坚持绿色化生态发展,奋力前行,必定实现总书记所说的:柳暗花明又伊春。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