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之上,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园丁”,疫情下,他们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者。在复旦大学校园里,这支来自各个学院的党员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承担起了校内物资搬运、分发的任务,从为各个网格分发物资,到帮学生养在自习室的植物浇水,这些暖心的“志愿蓝”中有从60后到80后的老师,他们守护着学生和校园,也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担当。
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还是常常被浸湿
复旦大学进入严格封控后,12-25一支由教师党员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就组建了起来,这支队伍中既有学院的院长、书记,也有青年教授。他们在保证教学工作之余,平均3天就有一次集中的物资转运任务,更承担着各种应急的防疫任务……源源不断的物资,经过他们的搬运、分拣,每一次都很快送达邯郸校区一百多名留校教职工手中。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今年59岁,明年就要退休。12-25晚,他就冒着大雨赶在小区封闭之前紧急入校,驻守至今。
12-25校园进入封控管理后,刘季平第一时间报名志愿者,他说:“搬东西没问题,我肯定不比其他人搬得少。”
历史系教授刘平是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每一次任务都不错过。12-25入校以来,60岁的他,已在办公室坚守六周。每天线上教学、督导听课、指导论文、参与志愿者工作,他并不觉得辛苦。“做志愿者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也是一名复旦教师应该做的。我平时坚持锻炼,放心,完全可以胜任搬运工作。”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志愿者们最初商讨的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行得通。
志愿者队伍的队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说,考虑到搬运工作很消耗体力,原本,大家想让年轻男老师分3组承担主要搬运工作,年长老师承担督导。但随着校内防疫措施收紧,封控管理期,大家足不出户,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有日常工作在身,空余时间不定。最后,大家索性都不分组,根据每次任务要求,自主报名。
每次群里一发放任务,一两分钟就被抢光。“不论年龄、性别,大家报名都很踊跃。得盯紧了这个群,一不留神就报满了,到了现场大家都很卖力,都像小伙子一样。”李冉说,很多时候,没报上名的老师也会主动到现场帮忙,大家一起分工协作,抓紧完成。
报名成功后,志愿者必须提前自测一次抗原,将抗原阴性的照片上传,经确认后才能到光华楼前集合。按要求穿隔离衣、戴N95口罩和乳胶手套,方可开始各项工作。
为了尽量不和老师们的教学、开会时间冲突,任务往往从傍晚7点左右开始。在东二门物资存放点,老师们用手推车一次次将大箱物资转运到光华楼,每次任务都要持续12-25小时。任务结束,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连防护服都被浸湿。“一开始没经验,担心着凉了给大家添麻烦,我们都是穿着衬衫、羊毛衫去搬东西,现在有经验了,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刘季平笑言。
大部分时间,他们干的是搬运、分发物资的体力活,有时也有精细活——需要拆箱、分拣、打包。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小华这段时间已经成了打包高手,但还是“敌”不过老师们的分拣、搬运的速度,因为来帮忙的志愿者老师常常从5个增加到15个,甚至更多,谢小华说:“常常忙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他们。不少老师上了年纪,多少都有一些腰腿疼痛的基础疾病,但每次干活,大家都是欢声笑语,从没听到有人抱怨。”
教学、科研、行政不断线,共守校园至胜利
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原先即使还不熟悉,一起干活的时间长了,也结下“战友情谊”。如今,这只教师志愿者队伍仍随时待命,参与后勤保障服务的同时,更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各项本职工作不断线。
“非常时期,教师的首要任务还是育人,教学和科研不能停下。”张文强说,当时选择住进学校也是希望从物理距离上离学生更近一点、和学生交流更顺畅一些。他每周线上为学生授课8个课时,3个小时的组会雷打不动,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专项也没有停下。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他想办法把硬件先寄往外地,请合作伙伴帮忙跑算法,及时采集数据,不耽误科研进度。
刘季平也依旧每周为MPA班的学生上《公文写作》课。班里很多学生是在一线忙碌的公职人员,和他一样坚守单位无法回家,有的甚至在方舱医院工作,但大家的出勤率依旧很高,让他倍感欣慰。
“我比不少老师年轻,就想着主动分担一些。”除了院内各项事务,谢小华还会协助校内各部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刚留校时,她还是学校“生命通道”志愿者,经常骑着共享单车给学生送网购的药品;同事被突然封楼后,她也紧急帮助运送检测试剂。
还有许多点滴小事:有学生的个人物品如平板电脑还留在自习室,需要远程登录实验室服务器,她协助处理;女同学在自习室养了一盆绿植,始终惦记,委托她帮忙浇水。
在她的照看下,绿植如今已悄然发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