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狮舞的一脉,南狮因威武醒目而被称之为醒狮。它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历史底蕴,在岭南文化圈乃至整个华人文化圈中都具有广泛的认知度。
以“醒”为神、以“狮”为形,以民族觉醒为主旨,民族舞剧《醒·狮》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弘扬以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反映了南粤儿女壮怀激烈的家国大义,厚重的民族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觉醒反抗从而获得尊严和力量的过程。
5月12-24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角逐“文华大奖”。该剧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是广东省唯一一部参评剧目。这部具有浓郁岭南文化风情的民族舞剧惊艳了全场观众,演出结束后,观众大声叫好,掌声经久不息,南狮、南拳等诸多南粤非遗文化元素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国内第一部以“醒狮”为题材的大型舞台剧,《醒·狮》融合了极具岭南特色代表性文化符号,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用舞蹈讲述广东醒狮的故事。该剧首演以来,在全国多地掀起热潮,各地观众热评如潮,纷纷二刷、三刷,有观众甚至创造了连刷六场的惊人纪录。在上海十二艺节期间的演出门票也迅速被秒杀售罄。
《醒·狮》故事源起三元里反侵略斗争的史实。1841年5月,在广州城北诸炮台被攻陷后,南粤儿女在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亮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刚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如今每逢正月十八,广州白云三元里村都保留着“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传统,来自粤桂两省几十条村30多支的醒狮队在村口集结,伴着撼动人心的鼓声,来到祠堂拜谒先祖,为子孙后代祈福纳祥。这一传统,在三元里村已经持续近600年,成为了该村的“村庆”。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其实并不偶然。自古,三元里就是习武之村、忠义之乡。《醒狮》对百年前历史进行回溯,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在传承创新中赋予广东醒狮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总导演史前进说。
《醒·狮》在筹备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在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佛山祖庙、广州醒狮协会、佛山黎家等地采风,并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专家研讨会。编剧罗丽认为,该剧正是以当代人回望先辈的姿态回溯历史。“《醒·狮》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三元里的历史,但它将武术里的南拳、粤剧里常用的木鱼歌创造性地融入到了舞狮中,恰恰是最能引发三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部分。”剧中巧妙解构极具形式的狮头龙骨,分场运用,勾连成相关的场景。服化造型都尽量还原年代特色,道具设计和制作上也都体现出浓郁的岭南文化特点。
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12-24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把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大开大合,使整部舞剧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广州歌舞剧院特地请来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分别为剧组作醒狮及武术指导。广州歌舞剧院所有演员从头开始练习狮舞和南拳,前后经历长达三年的艰苦训练。两个小时的舞剧,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挑战。赵伟斌说,经过几年高强度训练,这些舞蹈演员已经成为广东醒狮的民间高手。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所有狮头都由黎家狮手工扎制。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每一个都是非遗传承的工艺品。
《醒·狮》从去年4月进入封闭式训练,自去年在广州首演至今,已赴贵阳、上海、北京及其他广东省内城市巡演,得到各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支持“点赞”和热烈好评,并于2018年底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为扎实筹备此次“十二艺”,该剧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整体修改提高。
据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介绍,此次“文华版”在很多细节、舞段上都有所修改,比如首次全部采用“双人狮”表演,以前除了两位男主演是“双人狮”表演外,其他男演员都是“单人狮”表演,这次为全部改为“双人狮”表演,从单人操控改为双人合作,难度更高。承担狮尾的演员,腰部全程躬着,体能消耗非常大。
按照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的话说:“整部剧无一处不关于醒狮传统和岭南文化,都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醒狮本就是非遗舞蹈,该剧大量的舞蹈来自于醒狮的舞步,并融合了大量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桩等动作,还有震撼人心的狮鼓表演,呈现出刚劲有力、威武震撼的“岭南武林范”。钱鑫介绍,传统的狮子就是有黑、白、红三种颜色,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与日常节庆只能看到红狮不同,《醒·狮》里可以看到黑、白、红三色狮,即是取义自《三国演义》的刘、关、张“桃园结义”。
舞剧中大量出现长凳舞蹈元素,来自于醒狮和南拳练功所用狮凳;茶馆一段 “扣指舞”则来自广东茶桌上的扣指礼仪;一段长棍变短棍的舞蹈则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非遗舞蹈“英歌舞”;而剧中女主角头戴大头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狮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狮中的特有传统。此外,广东非遗木鱼说唱等传统艺术也都融入其中。一段茶馆清谈的剧情中,英军军舰已经到了珠江口,茶馆中的闲人还在听书喝茶。此处,广州重要的早茶文化与木鱼说唱结合运用,把岭南的风土人情和非遗元素融入剧情发展。钱鑫认为,舞剧《醒·狮》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剧,所有创新都是从传统中来的,这部舞剧利用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看来,《醒·狮》做得很有风格,有特色,有气势,“把传统的东西尤其是非遗元素表达出来、搬上舞台,而且做得很精致,非常具有创新理念”。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评论《醒·狮》,在传统文化脉络和本土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创作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是极其难得珍贵的。通过醒狮精神的传递,不光能让本土观众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感召,更能让海外观众也体验到文化辐射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张凯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