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为提升社区医院新冠首诊医疗服务能力实施了许多优化举措。新冠感染早期使用的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帕罗韦德”进入社区,以及越来越多社区医生掌握新冠诊断和治疗方案,都让社区医院逐步承担起了新冠救治“第一道关口”的职责。 但是,先天硬件设施不足以及人力资源有限等问题,依然影响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今年两会,不少市政协委员都关注到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期识别、及早治疗“新冠”的实际问题,呼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硬件资源配置力度。
上海彭浦新村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章玲玲发现,1月以来,来就诊的患者中,因为发烧、咳嗽等新感染的症状来配药的逐渐减少;感染后迟迟没有康复,或者经上级医院CT检查发现是轻型、普通型病毒性肺炎的老人越来越多。
不少老年患者和家属,希望能开抗新冠病毒的小分子药物。但《新闻透视》记者从多家社区医院了解到,尽管院里有药物储备,但一些老人来就诊时,有的感染已经超过10天,甚至有超过两周的。新冠感染者起病“黄金72小时”内,使用小分子药物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从而起到保护脆弱人群,防止进展为重症的效果。过了一两周时间,病毒早已大量复制,服药也就基本无效了。
那么,为何不少患者在有症状之初,没有首选社区医院就诊开药呢?多位市政协委员就此展开了调研。
有不少患者反映,发现感染后,如果出现高热等症状,习惯性会首选去二、三级医院就诊,这也进一步使得二三级医院急诊、发热门诊人满为患,而看到去就诊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又让一部分患者对去医院望而却步,一来二去,就错过了黄金时间。
另一方面,调研中也发现,医疗设备配置、医生的救治能力,也让患者对“首诊”在社区,有所顾虑。以彭浦新村社区医院的放射科为例,近期社区每天胸片拍摄量飙升至日均180多人次,是平常的5倍。但凭借X光片,医生其实很难明确判断肺炎的准确程度,但这里也并没有CT设备。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秘书长陶晔璇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承担轻症的救治能力以及重症的识别能力,然后通过诊疗体系转诊,为什么不是那么够?我们的设施不足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很多社区医院识别筛查的工具都没有,医生无法诊断,谈何治疗。”
与此同时,尽管全市有35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但此前基层社区医生,基本都没有和新冠进行过正面交锋,诊疗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欠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宦红梅告诉记者:“这支现有的队伍,其实放射科的医生,原来也是有上级医院的工作经验、有CT读片的工作经验,在我们社区,可能长期不接触,有一些生疏。这几天也是到区中心医院进行相关的操作、读片的技能培训。”
好在这段时间以来,上海的社区医院正在不断扩容增能,一方面,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配置CT,CT读片的专业培训也正陆续展开。另一方面,上海的市级专家组132位专家也在通过定点下沉指导、进行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社区医院救治能力。市政协委员也建议,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不断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
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游闽键表示:“社区医生在专业的疾病防控方面,可能经验上比起专家还是有一些差距,让专家定点做一些指导, 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委员建议,社区医院的能力提升,更多的工作要放在平时,比如,要建立智慧化的电子信息档案,对社区里有重症风险的重点人群底数和情况实时更新,还需要打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的就诊信息壁垒,让就诊记录、影像检查等能联通查阅;二是要建立这类重点人群与签约家庭医生的便捷沟通平台,类似于二、三级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线上健康咨询服务,使得感染发生后,重点人群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医疗指导。
“可以把二、三级医院居民的电子档案打通, 就是社区医生基层签约的病人,应该全部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有没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免疫疾病,要把这些信息打通,对这些患者重点关注,阳了以后尽快地给予抗病毒治疗,在5天之内,尽量避免向重症和危重症发展。”十三届市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市委原专职副主委陈芳源说道。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摄像:吴佳亮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