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地处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是近年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较好、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是探索中国乃至东亚走向农耕定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格局、旧新石器过渡的中国北方模式、旱作农业起源的关键遗址之一。
目前遗址已发掘1800平方米,发现了10400-6400年间的文化遗存,遗迹主要为50余座房址,出土陶、石、骨、贝类遗物1500余件。分为四期。第一期旧新石器过渡时期遗存,距今10400-9000年,发现17座半地穴式房址,并有连间排房发现,出土有刮削器、石球等打制石器;细石器多为锥状细石核、细石叶,少量楔形石核,原料多为燧石、玛瑙、石英岩等;磨制石器主要为研磨器、磨盘、磨棒等;陶器多为残片,火候低、夹粗砂或石英,陶色灰黑或灰褐色,纹饰有压印的窝点纹、折线纹和刻划的网格纹,可辨器形有筒形罐、板状器等。第二期新石器时期遗存,距今7700-7400年,发现17座半地穴房址,房址地面上多留有素面小平底筒形罐和大口鼓腹筒形罐、石铲等遗物,并发现炭化的粟、黍颗粒及其淀粉微遗存,与一期遗存及周边考古学文化相比较,呈现出新的文化因素。第三期新石器时期遗存,距今7300-7100年,发现了典型的裕民文化的遗迹、遗物。第四期新石器时期遗存,距今6800-6400年,发现以大口尖寰底罐为代表的一些遗存,显示出与更远北方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遗址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1、遗址地层清楚、年代明确、罕见的多期文化遗存,对建立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对探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第一期文化遗存以半地穴房址、细石器、板状器、戳印纹的陶器为代表,文化特征鲜明,代表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四台文化,填补了该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陶器的戳印纹饰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太行山东麓的易水流域的北福地有相似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其源头之一,这些发现将燕山南北地区、长城沿线、辽西地区串联起来——“燕辽文化区”,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构建旧新过渡的无缝链接。遗址揭示了距今10400-6400年间的史前文化遗存,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多角度,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为主要生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驯化粟黍、采集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遗址细石器工业与泥河湾虎头梁遗址群的细石核技术相似,上承16000-11000年的于家沟遗址,表现出文化与人群的发展的连续性。
3、北方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万年前数量丰富、有一定布局和完善功能的房屋群建筑遗迹系在中国首次发现,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半地穴房屋和聚落的雏形,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确凿的定居证据,标志着人类从流动向定居的栖居方式转变。
4、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实证。第二期遗存中发现炭化的粟与黍颗粒,是继东胡林、兴隆沟、兴隆遗址之后,再次发现粟、黍等植物遗存,而且,发现大量的石磨盘、磨棒等研磨加工工具和石铲类翻土工具,并有石斧等砍伐器具出土,并结合淀粉粒、植硅体等微体遗存等综合分析,表明在7700-7400BP年前后,四台先民栽培农业已经占有一定地位,其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增添了新的实证。
5、农业与定居起源关系的新认识。遗址的发现表明狩猎采集经济模式支撑下也会出现一定量的定居,且农业资源相对贫瘠、环境变化敏感的边远地区,可能较早的得到发展,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定居与农业起源关系的新认识。
6、环境与生业研究范例。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冰后期气候转暖环境下先民食物广谱革命、资源强化利用的记录,提供了农业起源特定模式和关键阶段的研究材料。遗址在11000-9000年左右,降水较少,属于较为温凉偏干的阶段,周边为稀树-山地草原环境,植物资源较为匮乏,四台先民主要利用小麦族、橡子、块根类、蒿属、藜属植物资源,狩猎鹿类、野马、野牛等大中型哺乳类动物和鱼类、鸟类、淡水贝类资源;距今8000-7000 BP,周边主要为森林-草原所占据,气候属于比较暖湿的阶段,先民有意识地开始了对粟类植物大规模的利用及驯化。
总之,四台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延长、完善华夏大地历史轴线、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讲好远古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编辑: | 缪心 |
责编: | 张艳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