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迎来重要节点。11月20日上午,T3航站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意味着浦东国际机场将再添一座新航站楼。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工程和上海市重大工程,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预计2028年建成。正式启用后,浦东机场将拥有3座航站楼、1座单体卫星厅、4条跑道,能更好服务长三角区域互通互联,服务公众高质量出行。
那么,这个外形呈现“翱翔”之姿的T3航站楼,承载了怎样的城市“门户”愿景?东方卫视《今晚》特别节目“看懂上海”邀请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媒体评论员秦岭,一起讨论。
T3航站楼开工 未来出行体验再升级
瞄准“未来出行体验再升级”目标,T3航站楼的设计建造有诸多创新,其中不乏“全国之最”。
外型上,T3航站楼的建筑外观为起伏流线型,呈现“翱翔”的姿态,与T1“展翅”、T2“腾飞”相呼应,国际、港澳台出发大厅顶部采用天窗、吊顶、梁柱的一体化设计,宛如“飞鸟凌空”。
内部动线则采用“双主楼一体化构型”设计,尽量减少旅客上下楼换乘。通过安检后,旅客前往国际、港澳台航班登机口,最远步行距离为650米,步行时间约8.5分钟;前往国内航班的最远步行距离为450米,步行时间约6分钟。
此外,T3航站楼设置了90个近机位,其中31个是可转换机位,数量均为国内机场之最。还满足“100%近机位、100%联程航班、100%行李自动分拣、60分钟中转时间”的目标。
在智能出行方面,旅客可享受全流程自助的值机、托运、安检、登机服务。境内旅客出境,则可实现“一脸通关”;而在苏州、昆山等长三角地区上海机场城市航站楼完成远程值机和行李托运的旅客,到达T3后无须再办理行李托运等乘机手续。
此外,T3航站楼在国内首创“院落式花园航站楼”,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健康机场”范本。
随着航站区主体工程开工,浦东机场四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浦东机场四期工程,包括T3航站区地下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和地上工程,飞行区工程、货运区工程等项目。
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旅客吞吐量最高的机场,旅客对于目前运行的航站楼不乏吐槽:比如部分登机口太远,旅客赶飞机要一路小跑;部分航班廊桥少,旅客需频繁搭乘摆渡车等等。长期关注交通问题的媒体评论员秦岭认为,这些都是发展当中遇到一个个新问题,而T3航站楼在规划设计时,针对旅客集中反馈的这几个问题都做出相应的优化。
在秦岭看来,升级旅客出行体验的一大重点在于“双主楼一体化构型”设计,将国内航班归并于北楼、国际航班归于南楼,无论国内航班转国内航班、国际航班转国际航班还是国内航班转国际航班,都缩短中转距离以及提升便利度,“尤其近年来,在上海国际转国际的航班增长较大,这方面的需求可得到相应解决”。其次,围绕整个航站楼的区域设计了90个近机位,航班的登机口都靠近廊桥,基本上避免了旅客搭乘摆渡车的烦恼。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指出,包括T3航站楼在内整个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浦东机场将与预计在2027年通车的铁路上海东站共同组成“东方枢纽”,从而助力上海形成“西有虹桥枢纽、东有东方枢纽”的格局,成为连接长三角与全球的世界级交通枢纽,“它并不是仅仅一个点的工程,而是以点带面,由上海辐射并带动长三角与国际的交流、开放”。
“适度超前”规划设计 回应增长预期
上海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改扩建,秉持的是“适度超前”的规划设计理念。
为何将T3航站楼的设计容量确定为5000万人次?不妨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614万人次,接近80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据预测,到2030年,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3亿人次,货邮吞吐量590万吨,年航班起降量80.5万架次。
今年以来,上海航空客货市场加速恢复。前十个月,两大机场客流量已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32%,单日客流量更是创历史新高。今年10月,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近66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3%;货邮吞吐量超33万吨,同比增长近7%。
值得一提的是,更大旅客吞吐能力需要“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的支撑。T3航站楼就按照“公交优先、轨交优先”的原则,拟引入“5+1”轨道交通线路,包括机场联络线、地铁2号线、南汇支线等线路,以及地铁21号线。
其中,机场联络线全长68.6公里,连接浦东、虹桥两大机场,以及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南站和上海东站三座火车站。旅客不仅能在同一机场内的不同航站楼间往返,还大大缩减了“两场三站”之间的通行时间。经测算,浦东机场到虹桥机场就只需40分钟。目前,机场联络线不载客试运行顺利完成,预计年内虹桥T2至浦东T1T2将具备初期运营条件。
选择空铁联运形式出行的旅客,就可以通过地铁21号线和机场联络线,往返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这也是上海正在打造的“东方枢纽”超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浦东机场、上海东站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一体,构建空铁深度一体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在秦岭看来,将T3航站楼的设计容量确定为5000万人次,主要基于上海两大机场的差异以及对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潜能等综合考量。因为虹桥机场并非24小时运营,年均客流量顶峰为4800万人次左右,这也意味着上海航班旅客的增长量“都压在了浦东机场这头”,现有80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并不够用,“按照旅客人次年均20%增长速度以及国庆春节长假因素,估计到2028实现5000万人次增量,那么是够用的。
“客流越大,服务的半径必然增长,因此需要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支撑”,杨晓光指出,未来要保障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的需求,除了空间上将机场做“大”,还需要周边配套和整体市域交通网络的衔接,“从零换乘的概念来设计交通服务系统,尽量减少时间、体力、资源方面的消耗。要做到这点,除了物理层面的设施建设,还需要强大的信息化智能化支撑,并且在调度、运营以及服务方面进行优化,极大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如何赢得“国际枢纽之争”
以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为代表,上海正全力打造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在开工建设“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的同时,将加快推进上海松江站、宝山站等辅助客站规划建设,并持续扩大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和服务范围。目前,14号线、15号线、1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19号线、20号线开工建设。2023年全网络运营线路20条,总里程超过830公里。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两网”融合发展也同步推进,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比例超过88%。
而长三角一体化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也全面提速。近日,沪苏湖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将于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上海虹桥至苏州南站最快仅需20分钟,上海至湖州最快也仅需40分钟。沪通二期、G15等一批干线铁路公路也正有序推进。
作为国家航空版图上的“东大门”,近年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也在持续提升,已初步建成多机场体系,拥有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4座航站楼+1座单体卫星厅、6条跑道,年客货吞吐量超1亿人次和400万吨,位列全球城市第4和第3,可通达全球48个国家的114个国际航点。
不过,与欧美、中东以及周边日韩国家的先进航空枢纽相比,上海在国际旅客的规模占比、国际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国际航班频次、以及中转效率等方面,尚不具竞争优势。以中转效率为例,上海机场的国际中转衔接时间平均为60分钟到80分钟,而日本羽田机场和新加坡樟宜机场可以达到50分钟左右。
杨晓光注意到,今年下半年,民航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上海等城市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着重于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这是我们在有序推进交通强国战略中,上海必须肩负起的使命和任务。在杨晓光看来,“全方位”就是覆盖陆、海、空,“复合型”则是将交通服务系统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对标国际先进航空枢纽,上海还应该在“以服务为导向,运用高科技整合系统,提升旅客的舒适便捷度”等方面多多发力,“特别要在运营和服务方面,体现新质生产力、体现出高质量来”。
编辑: | 李瑶郝苗苗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