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各国扩大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上海交大与莫斯科航空学院合作培养航空航天人才,可以说是中俄双方教育合作的典范之一。让我们走进上海交大的校园,一起去认识下这群携手逐梦蓝天的中俄“新生代”。
中文版《我爱你中国》和俄语版的《喀秋莎》,这两首经典,是交大中俄教育联姻的莫航班同学们的“保留曲目”。从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德米特里,去年三月,刚从“交大-莫航”硕士双学位项目毕业,半年后,他再次重返交大校园,继续攻读机械专业的全日制博士学位。德米特里说:“我相信到中国来学习创新技术和知识,可以去积累国际经验,同时把我在俄罗斯的经验分享给中国同行。”
正是为了孕育高层次航空人才,实现国际合作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发展所需。2017年,上海交大与全球航空航天领域著名院校莫斯科航空学院携手,成立中俄联合研究院,首创以双向互派、整班制培养,当年9月,首个“莫航硕士班”便开班招生。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士强介绍:“这个项目首次采用了中俄双方同学一直在一起,特别是,有一年在中国的上海交大,一年在俄罗斯的莫斯科航空学院。”
全英文教学,同堂授课、互免学费、双授学位,两国未来的航空人才们,会在交大打好理论桩基,而以工程实践见长的莫航,则会在后半学段“保驾护航”。
面向新生的《发动机设计》课程,除了课堂讲课外,有接近两成的课时,主讲老师会带着学生们,走进校外实验室,接触行业最新动向。现场这台新出炉的电动涵道风扇发动机,不少3D打印零部件,就出自“莫航班”学员之手。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国际班教师陈方介绍:“会跟莫航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讨论迭代,然后让大家的教学内容会有衔接性,把科研当中一些好的东西转化进教学。”
而到了在莫斯科的课时,那些在交大学到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模拟器操作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飞行力学每一项方程,里面具体这些项是怎么控制飞机的,是能够亲身感受到的。”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国际班本科生严嘉玮说。
多家两国重点行业企业,包括中国商飞、航发、商发等,也深度参与人才孵化,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直面产业所需。研究生德米特里称:“我开发设计机翼结构,分析材料的强度,所有的这些实习经历,都可以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
课程之外,俄罗斯学生也全方位融入了中国式的校园生活。他们爱上了“划龙舟”,这段时间,更是隔三差五,就要相约训练。而这些有趣的中国生活,也成为俄罗斯学生安娜最鲜活的素材,每周,她都会把中国校园内外的新鲜事,剪辑成小视频,发布到俄罗斯的社交媒体上,会获得好多点赞、好评。“亲身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在中俄文化交流上做一个民间使者,我觉得也是我学习生活一个非常有趣的标签。”安娜这样说。
副院长胡士强也表示:“彼此能够跨文化的交流甚至于理解,也是国际社会交往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
以“莫航班”为起点,如今,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萨马拉国立研究大学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高校也欣然加入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的“国际朋友圈”。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空天“新生代”,将从这个由中俄携手编织的航天人才摇篮中走出,茁壮远航。
“咱们中国的这个大飞机项目上,能有我名字的出现。”“和我的俄罗斯同学们,一起去完成我们的大飞机梦。”“开发最有前景的技术和引擎。”中俄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希冀。
自2017年实践至今,上海交大和莫斯科航空学院合作培养的"莫航班"项目共招收培养中俄学生509人,已毕业的267人中,重点行业就业率超60%,项目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和科研合作,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满足世界工业市场需求的年轻工程师。期待他们的梦想翱翔蓝天。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吕艳 陶余鑫 |
摄像: | 夏祺 |
责编: | 徐笑燕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