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刷脸解锁、刷脸开门、刷脸进站……“刷脸”,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刷脸”时代,谁来保护我的人脸信息安全?今天,“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发布总结。这场贯穿全年的执法行动,效果如何?
今天下午,记者来到地铁13号线南京西路站,站内的自动售货机拉门上,虽标注着“刷脸后开门”,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已经不需要扫脸,用支付宝扫码后即可使用。
而在今年10月时,市网信办在调研中发现,以无人售货机这个场景为例,普遍存在“未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诱导收集个人信息”等6类共性问题。多个地铁站内的自动售货机都被诟病,诱导消费者刷脸使用:“人脸支付”“刷脸付”等字样,被标识在最醒目位置,一旦人脸被识别后,还会要求授权获取性别、手机号、生日等其他与支付无关的信息。
随后,市网信办督导申通地铁,对全市地铁站内的1400余台无人售货机进行排查整改,对其中存在问题的829台无人售货机暂停了人脸支付功能。
对此,赵云虎律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可以基于这样一些人脸,现在都能够通过动态的,做成静态的,从短视频,做成甚至更长一点的视频,这样一旦扩散出去的话,就有非常大的危害后果的想象空间了。”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吴宏鸣也强调:“人脸设备生物特征,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上面,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有些强制过度采的一些现象,尤其是人脸设备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不合规的地方进行综合整治。”
今年,由市网信办牵头的“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贯穿全年,瞄准的就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以“刷脸”为例,上海明确了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要遵循“为公共安全所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单独告知”等三大原则,不允许强制使用。到今年11月,全市已有600余家商超门店,6300余家酒店,1200余个运动场所,2900余个公共厕所等完成了“强制性”、“滥用化”刷脸的自查整改。
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带头人高富平指出:“在人脸识别当中,我们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要征得同意,第二点我们关注的是人脸扫过之后,它是不是会存,存是不是安全,是不是会用这个信息再去关联其他的信息,个人信息不害怕流动,害怕的是失去规范,失去审计。”
“必要性”用,“最小化”存,是消费者对商家使用个人信息的最基本要求。除了公共场所滥用“刷脸”之外,生活中的各种app、小程序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正是另一大投诉集中的问题。“线下比方说你点菜什么的,它有时候也一定要你验证授权个人信息,就有相关的那种推销电话过来,很烦。”
早前,“买咖啡点餐强制索要个人信息”的相关话题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今年的亮剑行动中,网信办针对排摸到的商家过度收集点餐者信息的问题,对一些大型头部餐饮、咖啡企业进行了约谈整改。“我们对24家品牌连锁咖啡企业开展了合规指导和按司法培训,通过一些场景化的治理方式 以点带面。”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处副处长吴宏鸣表示。
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的多位学者,也参与到了“亮剑浦江·2024”专项执法行动的评估中,在他们看来,技术发展速度飞快,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相关的法律和执法行动,也需要始终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避免“裸奔”。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师资博士后徐子淼指出:“比如餐饮商家来说,它本身的意识是不足够的,很需要执法机关、或者其他社会上的一些帮助来使得他们合规。”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带头人高富平也表示:“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如何实施,在执法过程当中会有些什么缺陷,甚至法律是不是完善合理,通过执法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相互对照的研究,提升执法的水平和研究的水平。”
“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收集端总体减量、存储端确保安全”的总体目标,为人脸识别技术更广泛运用提供了“上海经验”。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让数据赋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让网络法治助力建设美好人民城市。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摄像: | 孙明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