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不搞特区搞新区
采访嘉宾:王战(上海市社联主席、时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东进”方案最终胜出
主持人:今天的浦东,面积占整个上海市的1/5,常住人口占全市1/4,GDP占全市1/3,进出口总额占全市2/3。然而,30年前的浦东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的一句老话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那么,浦东是如何成为幸运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呢?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还处于改革开放中“后卫”的位置,财政负担很重,基础设施老旧。特别是浦西,基础设施几十年都没有好好更新过,在这里已经很难打造出一个新的空间来。因此,当时研究上海改革开放的专家组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围魏救赵”。
王战:到了80年代中期研究的时候,实际上有三个方案,一个是北上方案;一个是南下方案,南下方案就是现在临港这块地区;第三个方案就是东进方案,东进方案就是浦东开发。最后,大家达成一致认为,浦东就在外滩对面,从上海现有的财力来看,可以建设浦东,而且它会产生的效益,包括给大家直观的印象,是最好的。小平同志多次在上海提到浦东开发开放。
从国家战略定位上给浦东确定了“四个服务”
主持人:“浦东开发开放”这个命题是提出来了,但具体要怎么做?当时,可供参考借鉴的只有深圳。那么,浦东为什么没有效仿深圳也成立特区呢?
王战:深圳关键是要把自己发展起来,把外面的资本吸引进来。而且,当时深圳很小,所以小平同志说要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来。上海不一样,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而我们已经考虑到,它要对内辐射。
从国家战略定位上我们给浦东确定了“四个服务”: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第一要带动浦西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要带动长三角;第三要带动长江流域;第四要服务于全国。它的功能是再造中心,也就是使上海这个从改革前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转化为金融、贸易、经济中心。这就是当时为什么搞新区的一个理由。
浦东是用“新”铸就的
主持人:由于完全没有先例可参照,如何体现“新”就成为对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挑战。
“不搞经济技术开发区,搞功能开发区”的思路创新;以土地批租和要素市场引领的金融创新;保税区、深水港、空港支撑起的航运中心创新;以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用小政府管理大社会的社会创新;以及增长极和发展轴理论,城市群和都市圈理论代表的理论创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浦东是用“新”铸就的,由此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王战:我们总结浦东的三十年,它的创新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并不是说我们仅仅看到了今天浦东一个非常辉煌的景象,而是它对整个浦西的发展,对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发展,对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发达区域的发展,对长江流域——这一中国最重要产业带的发展,以及对全国所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不搞“特区”搞“新区”,这是浦东的一个创举。由此,“新区”成为继“特区”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标识性名词。而浦东新区的崛起也标志着上海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变成“前锋”,驱动整个上海进入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