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和陆家嘴,它们曾是上海普通的小镇,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如今发展成为高楼林立的城市商圈。这些珍贵的记忆,在前日松江开幕的“光影留存-城市记忆”照片巡展中重现。历史建筑的故事可从展览中阅读,100张新老照片的对比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演变。
人民广场-从跑马场变来的市中心
英国人热衷跑马;上海辟为通商口岸不久,英侨便低价收购农田圈占土地,建造了第一个跑马厅。骑手在空间有限的跑道上来来回回,还经常把马骑到外面的泥石路上,我们现在口中的“马路”,就是从这儿开始叫起来的。跑马场三次更改地址,于1862年圈下如今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随着英美租界合并向西扩展,跑马厅成为公共租界的中心,“看跑马”成为沪上一胜:士大夫和商贩都在围观者之列,外地人来上海也必会到此一游。
1951年,上海市军管会正式下令收回跑马厅土地,9月开始动工,将场地一分为二:南面的人民广场作为游行集会场所,北面逐渐建成人民公园,供市民休息、游玩之用。“这个被帝国主义侵占了九十多年的土地,终于重新回到上海人民的怀抱,变成上海人民自己的广场。”时任上海副市长潘汉年在动工典礼上如是说。
20世纪80年代,南京西路的上海电视塔是人民广场周围最高的建筑。1998年被拆除时,人民广场的改造已竣工四年。博物馆、大剧院、美术馆和规划馆的建成稳固了人民广场的文化地位,人民广场也从行政中心扩展为文化娱乐中心、交通枢纽、商务中心等多重身份。
苏州河-沉淀了上海的垃圾和传说
苏州河,是上海人对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是上海境内继黄浦江之后的第二大河,在下游与黄浦江交汇。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那么吴淞江就是上海的“外婆河”。苏州河的“黑臭史”始于三十年代河岸居民激增。闸北水厂因水源污染被迫迁至苏州河附近,直接向其排放工业废水;河流为移民和冒险家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生活垃圾。苏州河的污染在九十年代达到顶峰:“黑如墨,臭如粪”,河道内全线污染,住在河旁的老百姓在夏天都不敢开窗。
“哦哟,迭个苏州河老早底是又龌龊又难闻,现在终于好了。”苏州河2000年的时已基本除黑臭,河里出现了浮萍、小鱼等生物。靠着这条河流生活的市民终于盼到了苏州河变清澈。
五角场-梦碎和新生
江湾五角场“巨蛋”出现前,五条道路的中央是一块圆形绿化岛;五条放射主道路的布局是在1927年“大上海计划”中制定的,大量“国”字、“政”字头马路是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字头道路命名系列的留存。英、美、法等国的租界横亘于市中心,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计划”,欲将华界与租界媲美争艳,却两次被日军侵袭打断,壮志未酬。1932年淞沪抗战,包含杨浦区在内的北上海遭到日军战火到严重破坏,江湾五角场建设受挫。《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大上海计划”中的市政府新厦、体育场、博物馆等大型市政项目均在此时完成,但“八一三”的炮火再次击碎“大都市之梦”。
八十年代的五角场还只有杂乱的房屋和充斥着中低档商品的店铺;进入新世纪,五角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它也凭借自己高校云集的优势,打造以科教和创业为特色的智慧型副中心。松江广富林-上海之源上海包罗万象的移民文化,竟然在四千年前就已开始;首批移民在上海落脚的地方便是松江广富林。松江广富林地区发现的传统陶器与黄河流域的王油坊类型类似,学者认为广富林文化中包含更多的北方因素,上海文化的构建中也因此加入移民因素,是考古界的一大发现。
选择松江作为照片巡展的首站,是因为它位于浦江上游,有着“上海之根”的美称。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松江区广富林街道主办。这部城市建筑发展史的视觉档案也将传递给上海城郊的其余九家社区,让更多上海市民了解上海城市建筑的发展变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霖 实习记者:欧杨洲 丁艳 实习编辑:傅钰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