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手”到“一个人”,从“双足行走”到“情感表达”......
2024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具身智能加速走进我们的生活。当科幻照进现实,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机器人?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上海会造出怎样的“人形”产品?
“高投入不产出” 机器人为何一定要做成“人形”?
工作日一早,机器人“奶爸们”,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T170A“瑶光”缓缓推出实验室,这是它“出生”后第一次出门。今天对“瑶光”来说,是个重要的时刻。这款研发半年之久、成本投入超过5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将首次尝试独立行走。
“蹒跚学步”的过程尽管艰难,但这一小步却是通向未来的“关键一步”。钛虎机器人CEO李永超认为,对人形机器人来说,走路是他们迈向各个应用场景的开端,也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据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27.6亿元,以前两三年能成立一家新公司,但这一年里,平均每周都能成立一家,可谓当下最热风口。不过,复合型多足、底盘轮式等机器人在工业、生活服务等场景的成功投用,也让业内不乏质疑的声音。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看来,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光是身上四五十个电机,费用就高达四五十万。他认为类比六足机器人,同样可以利用两个手臂出来作业,成本低、稳定性高,机器人不一定非得做成人形。
但尽管如此,目前世界各国仍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最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一方面是因为人形机器人能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当机器拥有了完整、逼真的“人形”身体,会对人类有独特的亲和力、有望实现复杂功能等特性,被视为AI的一种理想载体,甚至“终极形态”。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表示,如今的物理世界由人类建设,未来就需要找到一个机器,去最大化适应人类已经既有的世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把机器人的功效发挥最大化。
“擎天柱”惊艳亮相 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水准几何?
工作日深夜,人形机器人“面试”的复盘会议上,客户的疑问接二连三,让研发负责人陈春玉有些疲于招架。上周,企业新品“先行者”机器人,在国内一家头部物流企业完成了货架搬运工作的“面试”,如今收到客户提速10秒的反馈需求,研发团队压力陡增。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技术高度集成的交叉学科,从各个环节的单点突破到整机的系统化迭代,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目前,从工业到商业,最后进入家庭,是业界公认最优的“进化 "方式。
开普勒机器人CEO胡德波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目标,不是替代几万人、几十万人,而是几千万、几亿人,这个过程需要花一些时间,让软件、硬件不停迭代。
今年10月,马斯克举办的一场新车发布会上,人形机器人反客为主,成为“主角”。从现场来看,这款机器人下厨房做饭是小菜一碟,还能给人类调酒、陪着蹦迪跳舞,动作灵活多样。钛虎机器人CEO李永超告诉记者,如果该款机器人发布会的表现完全是由强化学习完成的,那么“擎天柱”的技术水准是远远高于全球任何一家企业的,差距在一到两年。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技术高度集成的交叉学科,从各个环节的单点突破到整机的系统化迭代,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中、美、日同处第一方阵。技术方面,美国处于相对的领先,制造业强大的日本,也具有部分核心零部件加工工艺领先优势。中国则拥有供应链、市场等优势,不过我们的劣势也同样明显。
李永超认为,目前国内同类企业体量相对较小,如果要面向个人消费端,正确的发展路径是应该把人形机器人产品推向到各行各业,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再把数据融合贯通起来,面向个人消费端,其实是最后一步。
工业场景领跑落地 上海如何做好产业“头雁”?
上一轮“面试”遇到突发情况,虽然客户只要求提高短短10秒,但这对于“先行者”机器人来说,意味着至少上百小时的训练。与实验室相比,真实场景更复杂,人形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做出精细动作还“有待时日”。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大脑”,也就是大模型上。目前国内机器人研发大多还停留在“小脑”,即动作协调层面,未达到机器人能够自主交互、决策、思考的“大脑”层面。缺乏数据是目前需要突破的重要壁垒。
在美国,特斯拉的做法,是以每小时48美元的价格招募数据收集操作员,每天沿测试路线行走7小时以上并做出特定动作,为机器人提供数据支持。在国内,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 也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及相关企业,启动相关数据集建设。
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重点打造,上海动作频频,因为“同行者”的步伐也在不断提速。今年,仅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均已发布相关产业政策。近日,浙江西部小城衢州龙游也发布政策官宣“入局”。由此,在长三角,事关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已经蔓延到了区县一级。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和挑战,上海如何做好“头雁”?今年5月,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子上海浦东,一个超级机器人“实训基地”面向全国开放;刚过去的10月,上海发布全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产业集聚、标准赋能,加之长三角地区强大的供应链链优势,上海的行业体系正愈发完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上海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先导产业,无论是在大模型还是在它的终端载体,上海已经集聚了相当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的主体,从政府层面,会进一步的通过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场景的开放、要素的对接,来支持他们发展壮大,培育和发展更加高效、新质的生产力。
未来,从这里走向全国的不仅是“人形”的产品,更有宝贵的经验。
编辑: | 王骋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