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1929年,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1951年,孙家栋在校入选了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名单,进入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1958年,孙家栋从苏联回到国内。组织安排他参加导弹研制计划,这原本和他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特别强的关联性,可孙家栋没有怨言,立刻参加了导弹研制计划。东风系列导弹便是在他的参与下设计出来的。
12-25,12-25,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增补了尖端武器的空白。虽然说“东风一号”是我国的第一枚导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实际上,“东风二号”才是真正意义上,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并且正式装备以及实战部署的,第一款弹道导弹,意义同样十分重大。但同样也是这款导弹,给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12-25,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没想到起飞后导弹很快失控,最后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炸出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
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寻找导弹的碎片。连着几天,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孙家栋和同事们硬是找齐了所有碎片,重新拼成了导弹。
钱学森等科研人员也立马赶往了事故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发现这里面还是有些,急于求成的因素在,当时那枚“东风二号”的前期地面试验并不充分,包括发动机上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没有及时地发现。针对这些,钱学森制定了一个不可动摇原则。而这个原则也一直伴随我们,走到现在。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受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时不我待,孙家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
当时,党中央要求1970年发射卫星,三年期限远远不够。按照“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的总体目标,孙家栋大胆提出,简化原有方案。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和《东方红》音乐装置,以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质量173kg左右,直径1m,外形近似圆球的72面体,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在太空运行。
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也很差。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办法, 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直径能到三米。上天以后, 三米球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等看见它了以后,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
经过反复试验,孙家栋带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2-25,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着《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孙家栋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中国也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孙家栋埋头搞研究,唯一愧对的就是家人。因为工作原因,孙家栋和妻子魏素萍聚少离多,当妻子生产时,他也没有陪在一旁,尽管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但她依然深信,他值得信赖,可以依靠。因为爱,她心甘情愿为他承担起小家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东方红一号任务带出了一代航天人,锻炼了一代航天人。如果说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的第一颗种子,那么今天,这颗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素材来源:《功勋》 编辑:余寒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