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是“世界渐冻人日”。
2014年,一场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世人了解了渐冻人群体。
“渐冻人症”又称神经肌肉疾病,这是一种不可逆疾病,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与艾滋与癌症齐名。一旦确诊“渐冻人症”,患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肌肉慢慢地萎缩,无法行动、无法说话,直至最后无法呼吸,整个人就像被冰冻住一样无法动弹 ,“渐冻人”的也因此得名。
冯锦源:既然活着,就要好好过
31岁的冯锦源不知道站立和走动是什么感觉。
过去31年,他全身上下活动自如的部位,除了头部,只剩下两根手指了。
我们爷爷喂他吃零食,冯锦源缓慢地把食物挪动到口中,一口一口慢慢地咀嚼,一日三餐,一顿饭平均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
像吃饭一样,洗漱、坐、躺,每个动作都离不开爷爷奶奶的照料,而两位老人早已年过耄耋。
爷爷最担心的就是孙子感冒,因为对渐冻人来说,一个小小的感冒就可能轻易转化为肺炎,进而危及生命。
床到轮椅的距离是冯锦源生活中全部的两点一线,而两根手指抖动的幅度是他的身体传递给外界的唯一信息,凭借这这两根手指叩动鼠标,没有上过一天学冯锦源学会了识字看书,结交了朋友,也喜欢上了日本动漫。2006年,21岁的他也是凭借着这两根手指考到了日语一级证书,成为一名日语翻译。
谈起自己创造的“奇迹”,冯锦源描述得轻描淡写,“可能是我比别人多出来更多的空闲时间吧。”
冯锦源的电脑里,一直循环播放着一首日文歌曲,名字叫《无尽的旅程》。歌词的意思是叫人们在各种无奈的困境中,要一直大步走下去,这是他最喜欢的歌。
林炯展示自己的作品
林炯:希望社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发挥我们的特长
在林炯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被“渐冻人”这个身份打击过的痕迹,他乐此不彼地给记者展现自己的作品——“渐冻人关爱活动“宣传视频”、“讲文明、树新风”明信片、各色与设计有关的奖状……林炯说,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林炯出生时与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觉身体不听使唤,到如今四十岁,他的双脚只剩下一点微弱的知觉,刷牙的时候,脖子必须无力地往后仰,这样他的脚才能翘起来,身体才能与桌面保持固定,用双手扣住母亲递过来的牙刷,双手摁住面盆,靠头部的左右晃动来控制刷头与牙齿的位置。
林炯作品
坐姿不舒服,只能叫旁人来调整;被蚊虫叮咬,只能靠旁人来拍打;
对林炯来说,完成一个在常人眼里平凡的小动作,都像是完成了一个重大任务般的复杂和艰难,但他没有放弃。
在被轮椅捆绑着的日子里,林炯还自学了电脑绘图和视频制作,每年的世界渐动人日系列关爱活动,他的这项专长都要被委以重任,今年,他骄傲地向我们展示自己设计地手机版宣传画。
“习大大都说啦,要让我们残疾人也奔小康!”与林炯的交谈中,看不出一丝伤感,事实上,两年前,他的父亲因病离世,年过70的老母亲又被查出乳腺癌,一个病人照顾一个病人,未来的日子怎么走,谁都吃不准。 说到未来,老母亲迫切希望,儿子能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并以此谋生。
上海:渐冻人群体达五万多人
在上海,“渐冻人”群体大概有五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面临着来自生存、就学、就业等各方困境,而每一个患者背后,几乎都捆绑着一个饱受物质和精神双重折磨的家庭。 每年的12-25,这些家庭都会聚在一起,抱团取暖。每年的活动有一个固定的仪式,“渐冻人”代表身穿代表艰难与困苦的雨衣,志愿者通过拥抱的方式把他们身上的雨衣脱下,这组动作象征着社会各界用善心和爱去融化包裹在“渐冻人”身上的层层坚冰,让“渐冻人”走向社会,有尊严地生活。
朱常青也是“渐冻人症”患者,多年前创立了“常青关爱渐冻人及罕见病基金会”,并长期致力于针对“渐冻人”群体的公益行动。 在协会与慈善机构的多方努力下,针对“渐冻人”的护理补助和上门帮教服务已经在本市开展,市慈善基金会为“渐冻人”设立了专项基金,而“全面解决‘渐冻人’上学问题”更是已经写入了上海市的十三五规划。
欣慰的同时,朱常青仍觉得任重而道远,到目前为止,“渐冻人症”患者还没完全纳入残疾证的申领对象范畴内,医保也没有覆盖“渐冻人”的治疗费用,“虽然终点还很遥远,但至少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渐冻人症”是高遗传疾病,今年下半年起,“常青关爱渐冻人及罕见病基金会”将会携手院校和企业,为“渐冻人”群体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服务。
而从12-25起,包括林炯在内的20个病友代表将参加为期三天的夏令营行动,夏令营的名字叫做“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行走,是这群人最奢侈的梦想。为了参加这次夏令营,林炯换上了一件明黄色的上衣,或许在他心里,前方是亮堂堂的。
是的,他会梦想成真的。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