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上海坚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持续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一年一更新的频率,先后推出七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迭代实施超过1100项改革举措。
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就是目前的最高版本,7.0版。它紧扣一个关键词“用户意识”,从对标改革提升、企业服务提升、监管执法提质、区域标杆创新和营商环境协同共建五个方面,推出150项举措。自龙年第一个工作日发布至今,7.0版行动方案实施已满半年,上海在多领域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益经验。
企业不再“两头跑”,畅通“最后一公里”,上海以“硬举措”升级营商“软环境”,助力高水平开放。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到了上海市发改委营商处副处长孔媛,和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总经理助理陆陈昱,共同关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背后的大国大城大担当。
紧扣“用户意识” 畅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7.0版行动方案的“用户意识”,一大体现就是在完善企业服务、简化相关流程上。相关举措的落实,还得从一个投诉建议说起。有企业反映,营业执照办理在临港、许可证发放在奉贤,面临“两头跑”的尴尬。由此,改变也从临港和奉贤开始了。
临港新片区设立后,奉贤区的一些城镇被划入新片区范围内。像临港蓝湾区域的企业,可就近办理营业执照,但行政许可事权,却因为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依然归属奉贤。登记和许可不统一,给企业造成了“两头跑”的麻烦。
面对临港事权承接仍不充分的情况,管委会和奉贤相关部门决定以技术手段为突破口,在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蓝湾分中心设立“虚拟窗口”,企业送审员可以通过这一窗口,直接对接奉贤相关审批事项办理人员,实现了远程的事,就近办。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还是要让企业及时感受到政策和服务“温度”。7.0版行动方案,首次对园区、楼宇等基层营商环境优化,做了专项部署,通过涉企事项办理下沉、“一站式”服务进园区等,畅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在杨浦长阳创谷,园区内的“创厢”服务站就接入了区市场部门的登记注册业务,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证照。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级,杨浦区市场、工商、税务等部门,都将服务下沉到这个服务站里,并附加各种数字化产品。
在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的同时,为解决企业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线服务专员也走到“台前”,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上周,一场营商环境热点政策培训会在浦东举行。围绕税费、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争议、企业信用修复等常见问题,给200多名一线专员来了一场集中培训。
“营商环境的好坏,企业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身边的服务,因此优化园区、楼宇、街镇层面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上海市发改委营商处副处长孔媛表示,各项举措的最终目的,是支持企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而要实现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应鼓励基层创新,打造“一区域一品牌”的特色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为基层赋能,努力让各级企业专员队伍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一直陪伴的、最信赖的“娘家人”。
作为上海营商环境“体验官”,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总经理助理陆陈昱直言,从精细化管理向专业化服务的转变,让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是他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最直观的感受。
陆陈昱表示,政策的持续更迭,就是不断满足企业诉求的过程,企业的成长需要关注、支持和真诚的陪伴。而7.0版行动方案,聚焦于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和政策落地,能够有效地回应企业诉求。
强调协同共建 优化监管执法模式
7.0版行动方案还有一个创新,首次将“监管执法提质”作为单独板块,强调进一步加强事前合规引导、运用智慧化手段,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好的监管”究竟如何推行?一个执行了17年之久的“禁令”被取消的例子,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006年,为消除高温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上海出台危化品夏季禁运管控措施。经过十多年发展,危化品运输车辆、装卸设施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但禁运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却愈加明显。去年,随着《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全面实施,这一执行了17年之久的“禁令”被正式取消。
一些运输司机坦言,以前一到夏季,上午8点到下午4点禁止进行危化品装卸运输作业,为按时完单,只能起早贪黑,甚至熬夜。但现在“禁令”取消了,工作状态好多了。
而对于危化品物流仓储企业来说,现在可自行合理安排装卸运输计划。中外运物流就表示,企业整个夏季的实际效益提升近40%。此外,港务码头货品周转率也提升了3成。
取消“禁令”,并不意味着放松“安全”。目前,上海应急管理、交通、公安协同施策,实现对运输车辆、驾驶员、相关环节等方面的智能监管,也为取消“禁令”奠定基础。
“‘监管’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安全,非常考验监管者的智慧。”孔媛表示,好的监管,本身也是一种服务。她注意到,在7.0版本行动方案中,首次将营商环境中的监管、执法问题,以专章形式进行强调并细化,核心目标就是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又要管得严、管得好。
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孔媛表示,一方面,通过“信用+风险+技术赋能”的方式,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比如,对于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可以减少对其检查次数,而对于一些有信用违规和高危企业,则应集中监管资源,帮助他们规范经营。
“此外,7.0版行动方案更注重从事后监管和执法,向事前引导合规经营转变,更能帮助企业在安全运营的范围中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孔媛说道。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作,多类主体都应该、也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此次7.0版行动方案的最后一章,就专门提出了“营商环境协同共建行动”。具体来看,要“建立政企互动、市区联动、商会协同的常态化、制度沟通机制”,倡导发挥“企业服务热线、企业服务云、外资企业圆桌会等渠道和平台作用”。
另外,在“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机制基础上,今年5月,“媒体观察员”机制也正式启动,由驻沪央媒、市级媒体和16个区级媒体的一线记者组成,共约50人。通过支持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客观反映上海营商环境实际情况。
除了内外协作,7.0版还强调上下联动的建设方式,更加强调各区县、各园区等基层单元的实际履职、执行情况。
对于监管执法模式的优化,在陆陈昱看来,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风险,规范合法经营。而对于新产业、新业态营商环境的监管和执法,陆陈昱表示,由于没有既有体制、机制可以遵循,需要和企业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因此更强调“协同”的作用。
孔媛对此表示认同,“对新业态的监管‘要商量着办’,要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做到包容和审慎,给足发展的空间。”
对标国际一流 如何实现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
7.0版行动方案的全称,叫做《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不难看出,“开放”是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重中之重。地理优势叠加制度创新,让不少进驻中国或亚太市场的国际龙头企业,首选落地上海。
日前,全国保税区域内首条食品类加工分装生产线,在临港新片区开设。国际知名巧克力品牌可以将散装巧克力运到这里分装,相比之前整盒运输,成本将大幅下降。该企业还将亚太区首个分装中心,落地上海。预计到2025年,分装中心生产线能完成进出口额约6亿元人民币。
此外,上海相继出台的“一址两用”、“一址多照”、“一址多证”等政策,打破了以往限制,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各类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上海持续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7.0版行动方案,也围绕国际贸易提出了新要求,涉及完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大AEO企业培养和服务力度、完善减免税快速审核准入标准、优化口岸检查流程等方面。
此外,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这一章中,还新设了“涉外服务”,要求加强“国际服务门户”建设,建立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资、服务外商。
今年以来,上海市商务委、市税务局、市海关等多个部门,在指导企业完成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推动提升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上海多年来一直持续对标国际一流,既学先进理念,又学先进做法,以对标为抓手,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孔媛表示,上海通过底层制度的优化,进一步推动前端面向企业公共服务的优化,从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到综合服务系统的提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在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从2018年的全球第78位提升到了2020年的第31位,而在该测评中,上海的权重占55%。去年,世界银行又推出了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孔媛表示,标新标准将更强调数字化的评估,也注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以此为契机,接下来,上海要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评估导向的底层逻辑,主动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框架、强化公共服务,坚持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的初心不变。”孔媛表示,营商环境的改善永无止境,上海的目标就是让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国内外企业爱上海的又一个理由,让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共同发展”。
编辑: | 方菲菲黄艳琳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