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学生时代经常乘坐62路公交车,记忆中八九十年代时这条公交线路曾经在愚园路至江苏路的方向上行驶过。这是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观光路线”,公交车从南京西路“美丽园站”出发进入愚园路后往西,行驶至江苏路后再向北,途中可见愚谷邨、涌泉坊、文元坊、安定坊、市三女中等,当年虽不清楚这些老房子中发生过的故事,但却仍被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浓郁历史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如今这些多已成为上海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而有关于它们的故事也在各类文章的讲述下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由此当年萦绕在笔者心头这些谜团大多寻找到了答案。
但仍有少数几个谜团令笔者求索至今。比如在紧贴62路“美丽园”起点站旁,位于“文艺会堂”内的这幢老洋房就时常会引起笔者的浮想联翩,从那“靓丽的外表”就可以联想到在它的背后一定深藏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上海往事,为此笔者对于它的历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关注与收集。
延安西路238号老洋房
这幢老洋房也称“文联老楼”,其入口设在“美丽园车站”南侧的延安西路238号,据入口处那块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介绍,以前这里曾是“意大利总会”的旧址。
延安西路238号老洋房内景
张长根《应道富与通和洋行三代人》一文使我对于“意大利总会”的说法开始产生了疑惑,据该文中所述:“在上海与应家凤阳路住宅(现凤阳路288弄内原通和洋行买办应子云住宅)式样相同的建筑共有四幢。1924年,应家的姻亲,应道富(应子云之孙)的舅舅,上海统益纱厂股东董春芳家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文艺会堂)建造的三层花园住宅,也是按照应家由通和洋行设计的凤阳路住宅图纸稍加改动建造的”。
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呢?当笔者翻开1947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的那一刻,答案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根据《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显示:这幢洋房原来的门牌号曾为静安寺路(南京西路的旧称)2011号,而“意大利总会”则位于其东侧隔壁的大西路(延安西路的旧称)10号,两者并非处于同一位置。而根据《申报》中有关意大利总会的信息来看,除了大西路10号外,该总会还曾先后在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底工部局浴堂后面、黄陆路(现黄渡路)4号、赵主教路(现五原路)285号有过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些也就基本可以排除如今“文艺会堂”内这幢洋房曾是“意大利总会”的可能。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篮圈中)所示现延安西路238号的位置
此外通过查阅当年《上海电话公司电话簿》与《字林西报行名录》中的信息也可以进一步证实这幢洋房原先曾是“董宅”。在1935、1937年两版《上海电话公司电话簿》与1947年版《上海电话号簿及购买指南》中有关“静安寺路(南京西路)2011号”的信息均显示为“董宅”;而在《字林西报行名录》1931-1941年有关静安寺路2011号的信息中,都有显示一位名叫Z.S.Tung的住户曾在此居住,在《应道富与通和洋行三代人》一文中有写到“应子云的长子应舜卿与庚兴洋行买办董仲生的侄女、统益纱厂股东董春芳的堂姐董逸和结婚”一事,从发音上来看Z.S.Tung极有可能就是这位董仲生。
董仲生与其父亲董桂庭先后担任过庚兴洋行买办,董春芳则是董仲生之子,这个家族在老上海的纺织业内曾有一定知名度。如今,刚经历修缮的“文联老楼”将变身成为以会议和展览为主的空间,同时也会继续作为文联的办公场所。
62路公交车继续向前,当车子行驶到江苏路武定西路东北角时,从武定西路1498号爱乐乐团围墙内所突起的三根巨型洋房烟囱一定也是当年这条“观光线路”上又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步入这幢在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被称为“潘氏住宅”的洋房内,随处可见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的彩色玻璃与马赛克拼花地坪不禁令人赞叹不已,而有关于它早年的历史也令笔者上下求索了很长一段时间。
武定西路1498号老洋房
武定西路原名开纳路,据上海市长宁区地名委员会,长宁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编《西区纪事—长宁地名寻踪》一书中记载:“开纳路系英商业广公司在此购地建造开纳公寓等住宅时,于1911年开辟的一条供住户进出的私路”;另据马学强、张秀莉《二十世纪前期买办及其社会生活状况研究》一文中所述:“业广地产公司买办叶启宇在开纳路72号拥有住宅一套,该处约占地二三亩,系业广地产公司所赠”。通过这些信息,笔者再结合《字林西报行名录》,《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等资料后发现,如今的武定西路1498号在过去曾先后使用过开纳路72号与282号两个门牌号,而在1935与1937年两版《上海电话公司电话簿》有关开纳路72与282号的住户信息中则均显示为“叶启宇“。由此,对于现武定西路1498号内这幢洋房早期住户的考证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篮圈中)所示现武定西路1498号的位置
叶启宇效力过的这家业广地产公司在30年代中期时曾投资建造了位于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他本人在担任该公司买办的同时还曾出任过三兴烟草公司董事长和天堂戏院院主、又是建昌钱庄和杭州泰华药房的股东,可谓“身兼多职”。但就老上海们而言,对于叶启宇最初的印象可能大多还是来源于那家曾经在上海闻名一时的著名南货店“叶大昌”。1925年,叶启宇在虹口现塘沽路近彭泽路一带创办“叶大昌”并利用其老家浙江慈溪三北地区的人脉资源迅速研发出风味独特的“三北豆酥糖”与“三北糕点”等系列产品进军上海市场。为了打响“叶大昌”的品牌,叶启宇在对于其产品的宣传力度上可谓下足功夫,他先是请来铅皮匠专门定制了几十只可背的大铁皮箱子,然后再将这些箱子内装上各种三北系列产品并无偿提供给小贩们使用,条件则是当小贩们走街串巷时,必须高声叫卖“叶大昌三北豆酥糖”。同时,“叶大昌”还提供电话送货服务,而当送货员送货上门时也会身穿印有“叶大昌”牌子的黄马甲。刹那间,上海街头巷尾小贩们的“叶大昌三北豆酥糖”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叶大昌”的黄马甲也成为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此“叶大昌”一炮打响并迅速跻身沪上知名南货店行列。
叶启宇的名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给他招来了一些麻烦,据12-25的《申报》报道:“去年12-25,(绑匪)在开纳路将叶启宇掳去,亦被叶中途逃脱”,或许正是由于这次“被绑事件”的影响,叶启宇为自身及家人安全考虑很少留下有关开纳路其住所的信息,以至于后人在研究这幢洋房时经常与他这个关键人物擦肩而过。
武定西路1498号老洋房内的木制楼梯与马赛克拼花地坪
1937年叶启宇从当时的开纳路282号搬出迁至福煦路(现延安中路)729号居住,我们通过对比1937年夏、冬两版《上海电话公司电话簿》中的有关信息就能寻找到叶启宇这次搬家的痕迹。
在1939-1941年的《字林西报行名录》中,开纳路282号的住户变更成了“Public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Boys”(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校),说起这所学校的故事,那就必定会联系到一位名叫托马斯.汉璧礼的英国人。
汉璧礼183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1853年来到上海经商后致富,后半生在意大利度过,据韩瑞华《汉璧礼与开埠早期上海租界外侨社会》一文中对其的描述:“汉璧礼不同于其他的外国商人。他遵守商业规则,合法经营,赢得了中国商人的尊重;他热爱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他对中国人很友好;他热心慈善和教育”。
上海开埠后,“华洋杂居”开启,由此带来的混血儿问题随之出现。为了解决当时在沪混血儿们的教育问题,1872年邦尼夫人在虹口创办了一所主要以混血儿为招生对象的学校(也有说法称这所学校是尤来旬女士于1869年创办),后来汉璧礼为该校提供校舍与资金上的帮助并使其逐步进入正轨,这所学校就是上述“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校”的前身“汉璧礼养蒙学堂”,据马长林主编《老上海行名辞典》一书中的整理,该校于1893-1914年间曾在文监师路(现塘沽路)15号办学。工部局接管“汉璧礼养蒙学堂”后开始男女生分校,从12-25《申报》刊登的消息来看,另一所“汉璧礼西童女学”曾位于极司斐而路(现万航渡路)2号。
此外有关武定西路爱乐乐团内这幢洋房在坊间还流传有“在抗战中曾被汉奸潘三省占有并将其改建为赌场兆丰总会”的说法,对此笔者在查阅《申报》后发现该报中所有关于“兆丰总会”的消息均出现在1939-1940年之间(时间上与上述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校在此办学的时间有冲突)且其所对应的地址均在愚园路上,故“此地曾为潘三省兆丰总会旧址”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当年潘三省在开纳路上住所的地址可能是93号(“潘三省曾居住开纳路93号”根据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交易所》一书中一篇名为《旧上海的黄金交易》文中的说法)。
那又如何解释这幢洋房曾为“潘氏住宅“的说法呢?对此1947年版《上海电话号簿及购买指南》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据该书中的信息显示:“当年开纳路282号的住户曾为潘炳臣”。经查这位潘炳臣钱庄出身,曾创办谦泰、三泰、祥康等多家钱庄,40年代初期时又将谦泰钱庄改组为谦泰银行,是一名长期涉足于金融界的人士,但在抗战中也有被汪伪政府委任为“伪上海特别市商会整理委员会委员”等污点。
武定西路1498号老洋房内的彩色玻璃
2018年初在经过历时一年多的修缮后,修葺一新的爱乐乐团洋房又重回大众视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洋房、碧绿的草坪、洁白的喷泉以及不时从乐团内传出的悠扬乐声交织在一起,为这个62路公交车驶过的街角继续谱写着属于上海的美丽乐章。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