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亲历者,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这个三者结合的身份。我是觉得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从开创之初的涓涓细流,今天已经成为滔滔大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毛时安如是说。
毛时安至今珍藏着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金舞银饰》的宣传册。这场由500名演职人员参与、拥有3000余款服饰、当时被媒体称作“百万级大制作”的“表演秀”,客观上已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为主流文化所接纳。截至这一年,这部作品已经以各种规模演出了800余场。在上海舞蹈历史上,演出场次能与之匹敌的唯有一部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经典”的芭蕾舞剧《白毛女》。 “我给《金舞银饰》写了一个说明。我说, 这是一个民族服装和民族舞蹈美妙结合的艺术世界,更是一幅交杂着我们民族光荣和梦想的文化肖像。面对这幅肖像,您会理解中华民族生命伟力的所在——而且正好是1999年,所以我说:在新世纪曙光即将普照大地的时刻,让我们一起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祝福。所以说,我们的国际艺术节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的、人类的眼光。”
“我看过二十届所有的艺术节的开幕式, 它已经逐步地形成了一个规范,”毛时安说:“ 艺术节的开闭幕式一般情况下都一中一外的模式——开幕式是本土的演出。闭幕式就是国外艺术团体的演出,或者开幕式是国外的艺术团体,闭幕式就是国际国外的艺术表演团体。几乎国内最优秀的原创节目都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而且有不少节目都是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进行首演。”
“艺术节的开闭幕式,特别是开幕式,是一个艺术节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要素。”毛时安指出:“每年的艺术节开幕式,我们都是特别的。第二届的开幕演出是中外合演的情景歌剧《阿伊达》,吸引了国内外最优秀的声乐家, 那次我也在现场, 万体馆内4万多观众,观看宏伟的阿伊达,在跑道上一路行进,那种壮观那种气氛,我想作为这上海的国际性大都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看完《阿依达》以后我写过一篇散文,我说我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看到了上海和中国的活力。尽管我们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就是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也是充满活力的。那么同时呢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个过程本身更加充满活力,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战胜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当中,让我们的城市走向未来,让我们的艺术界走向未来,让我们自己也充满着源源不绝的青春的活力。”
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以来的宗旨就是“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艺术家。“艺术家也是人民啊。”毛时安说:“很多艺术家就是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荣誉。”
毛时安本人也参与了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启航》的创作。“我是8月份9月份才接到《启航》歌词的创作任务。”他说:“为此,我找了几十本书, 然后带着电脑从上海、敦煌、北京一路走过来, 一路看一路写,最后才在9月十几号的时候全部完成。我就要努力写出一种气象,红色题材要让外国观众接受。就是你要有人类性, 中华民族的红色的革命其实是和人类的最高的理想是吻合的,就是追求真善美,追求人性的解放,实现世界大同、人类和平,所以中国人民的命运呼吸和全人类是一样,要消除外国观众对中国发展的不理解,所以我们这个艺术作品在他的背后是有他的担当的。”毛时安在《启航》首演现场,还特别观察了一下现场的外国观众,“我发现他们听得非常地全神贯注,非常地投入,而且在结束的时候,他们和全场观众一起起来长时间地鼓掌,这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走过20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办节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有文化自信,在国际上不断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特别是最近几届,我们连续推出了上海自己原创的作品。这次我们就是推出一个交响神话,我们有这个自信心。”毛时安说:“中国人要在艺术节上向海内外观众,推出发源地在欧洲的这些艺术样式作品,这已经是两届了。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以后,成为自己的一种艺术样式的高度的文化自信。你说外国人在艺术节上演一出《霸王别姬》进去,行吗,不行?他们演一场民族交响音乐会,二胡《二泉映月》作为开幕式,敢吗?不敢对于外来文化, 我们要消化,要吸收,要同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养料。就像我们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蚕丝,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吕心泉)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