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主线,12-25,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再聚一堂,在浙江湖州共谋发展。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二次主要领导座谈会。作为已经延续10多年的重要机制,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步入建设加速期。
长三角主要领导湖州聚首,谋划怎样的一体化“大事”?长三角联防联控如何释放一体化效应?订单下滑、物流不畅,面对国际产业链断裂重组,长三角企业如何协同发力、共御风险?
本周,《中国长三角》节目也将演播室搬到了湖州,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以及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畅谈一体化发展和挑战。
项目开工
今年的座谈会有个特别议程,长三角首次联合举行一个重大项目的开工,而且四地一把手共同出席,那就是沪苏湖铁路。
沪苏湖铁路是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全长超过16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以七座车站,串联起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湖州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宁杭高铁、湖杭铁路衔接,构建出"十字型"铁路枢纽网。建成后,上海最快有望30分钟直达湖州,真正进入了"1小时交通圈"。
陈雯认为,沪苏湖铁路的开工,对长三角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表示,我们现在说长三角的一体化是一个轨道上的一体化,所以除了要对骨干网进行规划跟建设外,对一些连接线跟支线,同样也要关注。沪苏湖铁路的开工,就标志着我们的基础设施从骨干网的建设,开始迈向一个网络化跟毛细血管建设的新时代。
王振指出,太湖流域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长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中,太湖流域也非常有影响力。不过长久以来,太湖的北面发展较快,此次沪苏湖铁路的开建,恰恰能补足南太湖这个空白点,加速融入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商合杭高铁、通沪铁路、沪苏湖铁路……2020年,长三角有10多个铁路项目计划开通、开工,整个区域全年铁路投资计划在800亿元以上,占全国铁路系统的近六分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近日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中心城市间享受12-25.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圈内,1小时公交化通勤。
刘培林表示,沪苏湖铁路不仅能解决长三角内部都市圈之间更好地通达,从整个一市三省的路网优化来讲,也是一个高铁的补漏,提升沿江沿海高铁通道运输能力。交通运输一体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重要。
协同联动
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方位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果。
健康证明互认、省际交通管制通报、防疫生产物资及生活必需品互帮互济、医疗专家远程会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果断采取一系列公共应急措施,携手应对这场“大考”。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立公共应急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就必须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统筹谋划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
长三角如何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公共应急体系?
在刘培林看来,这次疫情对于长三角地区是一次考验。因为在长三角,人员、要素高度密集,同时又高度互动,如何更好地在应急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刘培林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在负责的基础上,要形成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信息互动和决策机制。在这次的疫情中,长三角在全国率先运用的健康码,以及健康码的互认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长三角在不断完善公共应急体系的探索之路上将走得更加稳健。
化危为机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重点,而打通三省一市的协同联动,盘活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尤为关键。
就在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当天,一个涵盖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朋友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在浙江湖州正式建立。这是推动长三角企业参与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也是长三角区域内第一次成立企业家联盟。该联盟将致力于促进政企高效沟通、促进产业链有效合作、促进科技协同创新以及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为何要加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表示,加入联盟不仅能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更是一个化危为机的好机会。企业期待联盟能使区域内企业深度融合、取长补短,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竞争。
当下,全球产业链遭受疫情冲击。尽管长三角产业配套很强,产业链也很完整,但因受国内外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长三角在维护产业链完整、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问题上,同样遭受到了巨大考验。长三角企业家“抱团取暖”,能够摸出一条保链稳链的出路吗?
陈雯介绍说,近日她在常熟调研期间,听当地人说以前有一种面料一直由日本进口,疫情之下,面料进不来,长三角的生产商不得不寻找替代产品,结果发现常熟服装城内就有类似的面料。这样的案例也反映出长三角产业链的协作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只有知道“大家手里有什么”,在关键时刻才能“补链”。
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携起手来,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更重要的是,把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共同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也打造长三角企业的竞争合力。
生态绿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底色是绿色,生态环境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建设绿色长三角,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重要手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污染赔偿机制。
事实上,皖浙两省2012年就启动了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上下游两省的联保共治,新安江已经成为全国水质最高标准的河流之一。现在两省正在编制新的共保规划,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也在长三角多个流域发挥样板效应。
如何进一步通过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打通绿色发展路径?
据陈雯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研究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她建议,沪苏浙三省共治太湖水可根据各方对水资源利用的份额按比例投入金额,通过统一的机构或者平台将款项统筹使用。
王振认为,空气和水都具有流动性,毗邻地区不可能仅凭“自扫门前雪”就能实现“独善其身”,必须精诚团结以实现“一荣俱荣”。据他介绍,一直以来,上海希望取黄浦江上游的太湖水作为饮用水源,但至今仍未实现。王振建议环太湖城市共同探索跨地区的太湖流域的共建共享机制,由下游向上游“购买”水资源服务,更加有力地推进流域治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贺璟岚 朱声波)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