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在唐山大地震的救灾援建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对“唐山大地震”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然而,由于当时的一些规定,个人的照片与文字留存都少之又少,随着时间鸿沟拉大、资料日渐漶漫,那巨大的苦难与伤痛已经模糊,更模糊的,是关于人们面对它、战胜它、超越它的那些细节、那种勇气的记忆。这本口述实录是对依然在世的当事人的抢救性采访,打捞的是上海一地乃至全国人的共同记忆,为的是传承敬意、记住历史、不畏将来。
书 封面
上海在震后一共派出了3批医疗队,第一时间救援伤员、处置病患,由于上海当时派出的医疗人员大都是各大医院、各区中心医院的中坚力量,所以“上海医生”在唐山人中口碑极好。第一批医疗队员走得最急,12-26凌晨3点42分发生的地震,上海的医疗界在一早就行动起来,许多队员都是在下午接到通知,除了准备必备的医疗物资外,连家也来不及回、换洗衣服也来不及拿。第二天清晨,载着大约800名医护人员的专列就出发了,到了天津再转飞机,一批批送到唐山。
震后唐山
医疗队分为一个个小分队,驻扎唐山各处。首要任务是接收伤员、包扎伤口。轻的伤员做包扎,重的病人要转移,带去的石膏、红药水等轻便医疗物资迅速用完。当时很多伤员都是骨折伤,还有一部分是脏器损伤的重危病人。在医疗器械很不匹配的情况下,医疗队员将人力发挥到极致,尽可能地抢救了一些病人。器械缺乏到什么程度?做手术没有灯,就直接在露天做;伤员小便出不来,没有导尿管,就直接用废电线,将铜丝抽掉,用来导尿。
自制蒸汽喷雾呼吸机
医疗队自己的生活物资也极度匮乏,刚到的时候没有生活用水,甚至手术前洗手的水都没有,只能用消毒液洗手,但当时根本顾不上这些,救人是第一要务。上海后方的保障力度很大, 有一段时间,上海每天有一架三叉戟飞机来回唐沪,从上海送去的是生活物资,运回来的是需要转移的重伤病人。
上海赴唐山医疗队
当时救灾的主要力量是解放军。没什么机械力量,战士们徒手救灾——清理震后的废墟、寻找幸存人员、稳定社会秩序,在唐山震后救援中,他们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一些地方遗体大量堆积,战士需要逐一将他们清理出来,另外掩埋,巨大的臭味能将人熏晕,于是换人,继续上。
医疗队
当时还有余震,给清理废墟带来极大危险与困难。有一回医疗队接到一个孩子,送来的战士在孩子绷带上留言,“请务必医好这个孩子,他是用三个战友的命换来的”,在场的医生无不落泪。施救时,战士双手极易沾上遗体血水,患上破伤风,所以医疗队还有一大任务,就是救治在救援中倒下、生病的军人。
救援现场
由于死难者遗体实在太多,加之正值盛夏,遗体很快腐烂,大量蚊蝇滋生。医疗队员所住的帐篷上面一层黑,全是苍蝇,一巴掌拍过去,能掉下几十个来。这种状况下,传染病风险就变得极高。
抢救现场
医疗队的救灾重点加了一项预防接种与消毒,同时,飞机在整个灾区喷洒白雾状的消毒剂。在果断指挥与处置下,尽管唐山有24万多人死难,却没有爆发流行病。
医疗队在路边处理伤情
医疗队是比较早进入唐山的人员,见到的也是唐山震后最初的样子,城市变成废墟,建筑成片垮塌,到处都是堆积的遗体,“没有哭声”、“人们目光呆滞”、“家家户户都有伤亡,痛苦到茫然”。
医疗队出发巡回医疗
当时很多建筑都是砖结构搭上预制板,不仅不抗震,在大震中预制板断裂,不知道砸死多少民众。还有很多人死于窒息,唐山那会儿刚流行尼龙蚊帐,许多人在睡梦中被蚊帐牢牢缠住,活活困死。由于死伤太多,以至于震后人们见面打招呼,都是这几句话,“你还活着”、“你家死了几口”……由于当时纪律严明,不允许个人记录,所以这些细节、这些灾后惨绝人寰的场面,只能由目击者口述出来,一一还原。
唐山地震后没多久,12-26,上海的15人城市规划队出发奔赴唐山,用了100多天时间,勘测、调查,做出了“新唐山”的规划设计。之前曾有观点是完全另造一个“新唐山”,但上海做出的规划充分利用了老唐山的城市基础,预留了发展空间并且建了新的卫星城相比“完全另造”更加科学合理,之后唐山的整个城市建设就是按照这个规划做的。这个规划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也显示出当时上海规划人员的预见与眼光。
工厂废墟清理现场
除了医疗队外与规划队,去唐山救援的,还有工业系统的人员,比如上海建工的任务是拆除排险、重建与新建;而上钢一、三、五厂的任务是对口援助唐钢,帮助检修设备、恢复运行, 尽快上马生产,等等。在援助过程中,有上海的年轻工人永远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唐山。
虽说各地都有力量去救援,但承受巨大苦痛的,毕竟是唐山人民自己。当地许多人躲过一劫后,马上开始救援自己的家人与亲友、甚至陌生人,虽然建筑垮了,但人的精神没有垮。尽管当地震后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还全心全意地支持医疗队、支持规划队、支持对口援建的队伍。双方在灾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人一辈子都是至交好友,这种从灾难中建立起来的情感与彼此信任是牢不可破的。
《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口述实录》由上海社科院组织采编,主编金大陆说,遗憾的是,当年很多带队的领导如今都已过世,无法再听到他们的回忆,即便当时奔赴前方的“小年轻”,如今也步入花甲耄耋,再不抢救这些回忆,就怕为时已晚。虽然当时的照片与文字记载非常匮乏,但通过众多口述,依然可以相当程度还原历史。
书 内页
40年转瞬即逝,唐山大地震不应只是一个历史名词,它所承载的伤痛应该被所有人铭记,救援中所体现的精神,同样也应该被铭记。如今面对灾难,救援方式当然有了进步,很多以前没有的理念与概念也更加完善,黄金72小时、次生灾害、灾后心理重建等,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当年那种民众对救援力量无条件的信任、大部分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相互救助、对生命的尊重是不是还能延续?
震后唐山
以更宽的视野看,唐山有很多幸存者,有成人、也有孤儿,废墟中站起了新唐山,而这些人又如何在心灵的废墟上重生?地震本身是一场苦难,而震后的人生是不是另一场?这一场,人们又该如何幸存?或许,我们对“唐山大地震”,了解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编辑:何黛璐)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