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 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超过9万。科学城的一个个早晨,在一群中国制药人日复一日研制中国新药的梦想中,开启。
“药谷”的药物研发团队大多是年轻人。在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个办公室成员的平均年纪35岁,他们手中药物开发的工具同样“年轻”:2018年后,AI制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英矽智能用来筛选靶点、生成分子、临床预测的三套算法软件迅速崭露头角。高速、创造力、不带偏见,人工智能的特质运用于药物开发,不但能识别新靶点,在分子结构设计上,也时不时会创造惊喜。
英矽智能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科学家王真向记者介绍,用AI生成模型,在24小时到72小时之内可以生成几千个分子,有时还会产生出一些就是非线性的,使用常规思维思想很难想到的一些结构。中国首个由人工智能研发的用于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就是全新靶点、全新分子结构,目前已进入临床2期试验;而已知靶点、结合全新结构的分子,可以抑制溃疡性肠炎的一款新药,也刚进入临床。
AI正为新药开发,装上“加速器”。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国内的AI制药比国外落后也就一两年,用生成式AI的方式来做创新药,他们可以在这个赛道上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李时珍路,对张江制药人有着特殊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一批药企和国家级药物开发平台就是在这里为“药谷”的开创集聚了最初的力量。当时,国产西药中,97%是仿制药。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璟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决定加入WTO了,对知识产权的要求就会非常非常高。那时中国科技报曾有一篇报道说,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悲哀是中国人没有药吃了,你不能随意去做仿制药了,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就决定加大中国的新药研发的力度。”
1994年前后,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新药安评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就在李时珍路的农田上兴建而起。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的前身就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走过30年,时至今日,中心聚焦的始终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赋能。瞄准细胞基因新赛道,这里搭建的细胞研发制备、检测等功能型平台,如今已成为中小企业研发的强大支撑。
上海金检检测有限公司的细胞产品检测实验室,仅前期的仪器设备投入就超过5000万,这对绝大多数研发企业来说不可及且不必要。因为如今,外包环节、共享设施,已被公认为新药开发中最高效的模式。金检检测总经理顾莉萍说,眼下正在做“创新券”企业的一个入库流程,等入库之后,各大企业来做检测,可以拿到这个“创新券”,每年有10万到30万的补贴,对企业而言可以减轻不小负担。
公共性的服务平台从底层技术上为新药研发打下了好基础,政府的投入同时也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大量资本、人才来到张江,涌入这一赛道。十年磨一剑,“药谷”的土壤已果树成林、果实累累。
2002年来到张江的和黄医药就从最初的借实验室走到了创新药产业化基地的竣工投产。今年11月初,和黄原研的呋奎替尼在美国获批,实现了中国创新药的成功出海。走通了这条公认最难走的路,让和黄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崔昳昤十分感慨:“做制药,一直是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去做更多的创新,和黄医药这次新工厂竣工,就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后落到了产业上。”
1995年《上海医药》的一张老报纸上面写着:1至9月,上海医药系统完成工业产值55.7亿元;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增长到近2000亿元。
30年,张江“药谷”不负重托:一类创新药累计获批上市超过20个,占全国比重近1/5;国内首个PD-1、首个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都来自张江。今年前三季度,收获4款一类新药,同时拥有在研药物品种超过1200个,一类新药占比超一半。
每天早上9点是张江活力一天的开始。制药人从四面八方涌入,用他们的智慧与坚持,凝聚起后发而生生不息的创新力,托举起中国创新药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陈慧莹 沈佳俊 顾克军 李刚)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