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上医院,他拖了两年没看病
周五下午,上海市东方医院一楼大厅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他叫范思佐。
范思佐神情紧张焦急,但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双手不停地大幅度舞动着。
“他是第一次来看病。”边海桢认真地看着范思佐的每一个手势,同步翻译着,“一年多以前感觉腰部这里痛,现在转移到这里了。”
边海桢是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经常来助聋门诊帮聋人看病。范思佐是他这天接待的第一名患者。
边海桢帮范思佐看病
医务人员根据边海桢的描述,将范思佐分诊到泌尿科。在边海桢和一名义工的陪同下,范思佐来到了诊室。边海桢先把范思佐的病情描述翻译给医生,然后把医生的询问内容用手语翻译给范思佐。这样一问一答好几个回合,花费的时间几乎是普通患者的一倍。
“先去做一个B超,要多喝水,憋尿。要憋尿啊,这样才能诊断清楚。”一个基本的常识,边海桢打着手势向范思佐反复强调了好几遍。
范思佐两年前就感到身体不适,但一直拖着没去看病,直到他听说了助聋门诊。他通过边海桢的翻译向我们倾诉:“以前在外面看病,找哪个科室检查都找不到,通过写字也有很多东西没法沟通。这里有义工老师带我们去,很方便,心里感到很安慰。”
看病难,是聋人面临的普遍问题。看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用语和细微感受,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这也给手语翻译增加了难度。
“比如说疼痛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边海桢一边介绍一边比划着,“神经痛就是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的痛。刺激痛就是像针刺一样痛。还有一种是麻痛,像雷电一样,麻痛。痛的类型不一样,病情可能有很大差别。”
每次助聋门诊,都配备手语翻译3名,可聋人患者往往会有好几十名。整个下午,边海桢甚至没时间停下来喝口水。常常有好几名患者同时对他打着手语,让他应接不暇。
边海桢自己也出身于聋人家庭,父母都是聋人,只能靠手语和他们兄弟姐妹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让边海桢从小就深知聋人的各种不易。
“你只要帮到他一点点,他会十分信任你。说夸张一点,他会依赖你。”边海桢说,“比如我帮聋人看病,他各种事情,家里的事情,朋友的事情,或者不能解决的事情,他都会找你求助。”
东方医院的助聋门诊开始于2012年,它是全国第一个助聋门诊,由东方医院和上海市聋人协会共同举办。时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5年来已经服务了6000人次。
上海市东方医院社工部主任吴晓慧介绍,之所以会开设助聋门诊,和五年前的一次义诊有关。“那次的聋人义诊,偌大的一个门诊大厅,只看到两百多人在里面,没有声音,只是手指在舞动。”吴晓慧说,“那一刹那我们医护人员是很震撼的,我们感到这群人看病是很辛苦的。后来医院领导决定用我们的方式,为他们做些什么。”
服务员不耐烦了,我很尴尬
早晨,热闹喧嚣的菜市场,叫卖声此起彼伏。徐金妹也夹杂在买菜的人群中,衣着入时,打扮干净整洁。可她面对的,却是一个静音的世界。
称好重量之后,摊主报了价格。徐金妹专注地盯着摊主说话的口型,试图从中读出他在说什么,可看了半天,仍是一脸茫然。尴尬的场面持续了几分钟,摊主灵机一动,拿出笔和纸,把菜价写在上面,这才让徐金妹明白。
徐金妹是一名聋哑人,从出生那天起,她的世界就被按上了静音键。买菜购物之类的事,通过手势还可以勉强沟通。但遇上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徐金妹往往束手无策。前些时,她和一名听力正常的同事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他们尝试着用纸和笔对话,试图把问题讲清楚。可最后双方还是无法相互理解,不欢而散。
这件事让徐金妹很苦恼,她向好朋友边海芳求助了。边海芳是边海桢的妹妹,也是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
“我和他们双方沟通之后,发现矛盾原来是误会。”边海芳说,“经过我翻译之后,他们马上就握手了,没问题了。之前为什么有问题?还是缺少一个沟通。”
对于徐金妹的苦恼,出身聋人家庭的边海芳很能理解。徐金妹平时有什么苦恼,都会向边海芳倾诉。
“她去买衣服,服务员拿错第一件还可以,拿错第二件还可以,拿错第三件服务员就会皱眉,说烦死了,她很尴尬,好像没有办法表达。”边海芳说,“最后她很沮丧地离开了柜台,没有买到她所想要买的衣服。”
徐金妹夫妇俩都是聋哑人,让他们感到最庆幸的是,儿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徐金妹的儿子会的手语很有限,只能和她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徐金妹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聋人自己的小圈子。现在她经常用微信视频和朋友手语聊天。
徐金妹和聋人朋友手语聊天
为了更多地融入社会,徐金妹和几位聋人朋友加入了社区广场舞的行列。虽然听不见音乐,徐金妹和她的聋人朋友可以靠眼睛学习,紧跟别人的每一个动作,她们的动作标准程度和节奏感一点也不输给其他人。
徐金妹和社区居民广场舞
徐金妹还是潍坊新村街道聋人协会的主席,每月都会组织聋人的志愿者服务。徐金妹的丈夫王建伟的服务项目是理发,他为社区的26名老人免费理发,手艺很是被老人们认可。徐金妹自己也经常为社区老人理发、磨刀,修伞。潍坊新村街道聋协获得了2013至2015年度上海市聋人先进集体的称号,徐金妹也被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为老人服务,这活动很好,我很开心!”徐金妹的丈夫王建伟用手语对我们说。
全职手语翻译稀缺,全市仅有一人
唐文妍,是上海电视台《午间新闻》栏目的手语主持人,也是全市唯一一名全职的手语翻译。唐文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和大多数手语翻译不同,唐文妍并非出身于聋人家庭,但她对手语很感兴趣。
“觉得手语很好玩,很有意思,很酷,又很神秘,就开始喜欢上去学习,越学习就觉得越有趣,而且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智慧的语言。”唐文妍说。
唐文妍手语播报
研究生毕业之后,唐文妍做了一名全职的手语翻译。聋人看病、出门办事、打官司、商务会谈等,都需要唐文妍的帮助。大量的订单,加上公益服务,唐文妍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
唐文妍介绍,上海市有大约23万名听障人士,使用手语的人数有大约10万,而真正合格的手语翻译工作者只有几十人。手语翻译行业存在巨大的缺口,而主要原因是微薄的收入。
“为企业翻译时,我们可以收到一小时两三百块的费用,但是像这样可以正常收费的情况非常少。”唐文妍说,“很多聋人经济情况比较困难,对于他们的求助,我们一般只收取很少的费用,甚至是不收费。这样的情况一多,我们就谈不上什么收入了。”
在唐文妍看来,手语翻译收入少,和人们的观念也有关。“很多人都会觉得,手语翻译是为残疾人服务的,那你就应该是免费的吧,可是这样会让我们的行业很尴尬,我们行业就留不住人才。”唐文妍说,“因为付出十年的努力,什么样的技能不能练成呢?而其它技能可能会有更高的回报,考虑到生活的现实方面,很多小伙伴都会选择转行。
唐文妍手语翻译
理查德·莱特尔是唐文妍所在手语翻译公司的创始人,他在美国研究聋人教育40多年。2012年,莱特尔博士只身来到上海,开办了这家翻译公司。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为他觉得中国是一个飞速变化的国家,他认为手语翻译的情况在中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40年以前,美国的情况和现在的中国很相似,大多数手语翻译都是志愿者,是聋人家庭子女,志愿者意味着他们没有报酬,可能也不是很专业。”莱特尔介绍,“而现在很多手语翻译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他们和其它语言的翻译拿到同等的报酬,所以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做这一行。”
目前,莱特尔的公司小有盈余,但他自己并不领取任何工资。“我并不是想做慈善,我希望手语翻译能有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莱特尔说,“要让一项事业具有持续性和影响力,它必须先具备盈利的能力,而不只是依靠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资助。”
莱特尔的妻子也是一名聋人,她的职业是心理医生,如果有听力的人来找她看病,会有手语翻译帮她和患者沟通。他说,在美国,聋人有多种职业选择,可以做医生、律师、政府官员等。手语翻译的普及,也会让聋人在学业和就业上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此外,一些聋人的家长害怕别人给孩子“贴标签”,并不鼓励他们学习手语。唐文妍的朋友单保文是一位听障人士,但是有很微弱的听力。单保文从小没有学过手语,靠着微弱的听力学习说话,可以勉强和人对话,但他有着自己的困惑:
“和听力正常的人交流不方便,和聋人交流也不方便,感觉两边都不是,比较‘透明’。”现在,单保文已经开始学习手语。
“手语翻译对我们真的很重要,他们是我们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希望手语翻译能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单保文等几位聋人小伙子用手语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王毅 徐玮 编辑:范饱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