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24)上午,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强调语文学科对学生学科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发挥考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首先来看看专家的试卷评析:
一、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稳定发挥
试卷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对接学生的“自然体验”。两篇现代文分别以“儿童”“医院”为话题,古诗的内容涉及“长江”与“少年”,作文以“世上”为视域,都强调考试与学生生活的融合。
命题立意呈现教改趋向,结构稳定。现代文一提供《龙文鞭影》中的四句话,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儿童文学”;现代文二要求学生分析“劝”字的含义,都需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调度多层次的语文“功力”,呈现了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整套试卷题干表述直接、明白如话,利于学生稳定发挥,自如地展示才华。
二、弘扬正气,体现立德树人理念
试卷从名句默写“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开始,到选一副“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的楹联,再到古文阅读语段中呈现的一心为民的宋若水形象、古文语段二中对君子之德、道义礼法的树立与弘扬,全卷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在命题中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扬正气,立正义,修内心,重品行,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
写作题“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叩问,也提示学生虽然在“转折”面前可能有无能为力的无奈,然而人类不甘于被命运束缚,依然不断地探索与创造,这些思考叩问正是对年轻学生内在理性与生命力量的激发,也是立德树人在更深层面上的贯彻。
三、知行融通,强调考查的综合性
试题体现了对语文素养考查的综合性、整体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现代文一《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中要求学生“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既要概括文章每一部分的内容,又要通过理清结构,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整个答题过程可以呈现学生社科文阅读的综合素养。
古文一《宋若水传》中,要求学生分析宋若水对他人的反驳,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要求。
四、理性思辨,呈现教育改革走向
试卷重在具体的文本和生活语境中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方法运用,在注重读写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强调阅读与表达的实践性、思辨性、批判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反思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开展自主的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有着鲜明的风向标意义。现代文一《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关于儿童文学的内涵理解以及《龙文鞭影》的辨析,现代文二《被劝进来的病人》中关于群像塑造的艺术独特性的分析,都体现了这种追求。
今年的作文命题延续了上海卷一贯的命题立意与思路,为思辨提供了更广阔、更明晰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哲学思辨。
试卷严格按照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命制,与近年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致,高度关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式,引导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高立意强思辨“转折”处见花明
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温度、有内涵,贴近考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育人导向。
一 、注重培根铸魂
写作是作者内心境界的表现,与立德树人紧密相关。今年的作文题目有深厚的内涵,更有情感的温度,材料中的两个条件“意想不到时”与“重要的转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理性地面对外部世界,真诚地反观自我。
二 、视角宏观开阔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既有宏阔的视角,又和考生的真实经验具体相关。“世上”一词拓展出开阔的眼界,考生看到材料时,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诸多“转折”。因此,对考生而言这不是一个高蹈虚空的题目,他们可以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充分注入个人真实体验。这个作文题目并非仅仅指向个体,“事物发展进程”可以是个人生活上的短程,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中的历程;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局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文明阶段的重大推进。材料既贴近考生的心理,符合他们的心理情境,也鼓励考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将自身与外界关联,将个人体验与群体认知关联,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级思考问题,审视事物的客观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思辨层次丰富
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得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结论?这个命题对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出要求,立论要合情合理,结论要有理有据。
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应该怎么办?无论考生的选择是“无能为力”还是“当有所为”,最初的判断可能来自于生活经验激发的感性体验,但在对概念的剖析、对理由的分析过程中,辩证的思考将推动考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在自我审视中形成更为成熟而理性的判断。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玫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