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西到浦东,在几十年前,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是,搭乘黄浦江上的轮渡,几乎是人们的唯一选择。而随着上海城市立体交通的飞速发展,轮渡的通勤功能已经退去了许多。
我叫杨成龙,今年57岁,是南外滩世博客渡18号船轮机长。
载着一船乘客,从黄浦江的这岸送往对岸,这份工作,杨成龙已经干了37年。
上世纪80年代,老杨在轮渡机舱间做轮机工作。
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南陆线世博客渡18号船轮机长杨成龙介绍,当机舱间温度最起码70度左右,机器很烫的要到80、90度了,而且机舱间又是密闭性的地方,还要听机器里面是不是还有其他不好的声音。
后来,机舱间配备了控制室,轮渡客舱也开始陆续装起空调。为了装空调一事,业内还曾经引发过一场争论,当时老杨的父亲杨伟荪就很反对。
“过去几分钟的事情,七分钟十分钟。”
“别搞得那么考究。”
“那时候装个空调多少钱?”
“哈哈哈,那要好几千呢。”
杨伟荪今年85岁,也是一名老轮渡人。他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3分钱一次的轮渡是过黄浦江的唯一方式,上海轮渡的日客运量能超过百万人次。为了改善轮渡乘坐环境,上海出台了整治道路、改造轮渡站等6项措施,为此,自己跑遍了从吴淞口到米市渡的22个码头。“到各个单位谈判,要地方,让地方给我,轮渡码头客人多,路这么窄,人才会拥上去,那么就要拓宽道路。”
后来,南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相继建成并通车,但因当时大桥和隧道都要收过江费,为了省钱,不少人还是会选择轮渡。
第三代轮渡人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南陆线水手石葭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己印象当中很多大人要去浦西为了节省这笔过桥费,他们就选择先打车到轮站码头边上,然后摆渡船然后到浦西。
杨成龙的女婿石葭今年刚过而立之年。小石小时候住在东昌路码头附近,人来人往的景象让他印象深刻;而现在,他也在轮渡上班,可以说见证了上海轮渡的今昔变化。“现在很多的乘客乘船不是为了过江和上班,有些人就是节假日带孩子乘船过江玩怀念他们的过去,就是有种观光的成分在里面。”
转型后的轮渡 开辟了浦江游览线路。2008年,22艘新型世博渡船闪亮登场。杨成龙拿下了18号船轮机长岗位,两年后的世博期间,他载着无数国内外游客,饱览浦江两岸风采。“特别是我们南外滩外国人,那半年里热闹得不得了,我们虽然不在世博园区里面但我们是离世博园区最近的地方,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上海人,特别是作为一个轮渡工人,我觉得自豪。”
也许是受老丈人的影响,今年8月,石葭也考出了轮机执照,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小目标。“服务群众,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让大家乘船,能够乘得开心安全。”
“现在变成花园了,相当好,我本来去年还有个希望,想黄浦江走一趟,米市渡走到头。”
十一前夕,杨伟荪 在小辈们的陪同下再次坐上轮渡。连绵的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的开放,让浦江两岸的色彩更加丰富,也让这一家三代轮渡人感慨万千。
“你在工作的时候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吧!工厂林立,一塌糊涂,现在你看两岸多漂亮,黄浦江两边你看建设的多好。”
一家三代摆渡人,见证了城市交通多元化、便利化的过程,也是浦江两岸飞速发展的亲历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轮渡已经退出了生活的日常,但这依然是杨伟荪一家三代情之所牵,也会是城市生活中值得记忆的一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梁蔚浩 孔权 屠佳运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