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前,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诞生,阿玛德乌(Amadeus)拉丁文意为“上帝的宠儿”,这一称谓可谓实至名归——他5岁作曲,9岁写交响曲,11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短暂的一生中写出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在当时,他就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
莫扎特很小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天赋异禀,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在这些方面无论是舒伯特,门德尔松,巴赫,或是贝多芬都难以匹敌。艺术家赞叹,透过他的音乐可以看到神迹。音乐心理学领域还产生了 “莫扎特效应”一说,他的音乐曾被科学家认为可以增强大脑活性,被广泛运用在音乐胎教和早教领域中。
“音乐神童”莫扎特
然而,如同神迹般存在的莫扎特在身后的两个多世纪一直被误读,天才35年的短暂一生被始终被光环笼罩,莫扎特成为一个完美没有瑕疵,平面化的没有个性的符号“神童莫扎特”。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关于莫扎特的各种阐释不断上演,彼此角力,直到一个真实的莫扎特逐渐浮出历史尘埃。在260年后的2016年,也是莫扎特诞辰260周年,天才的一生早已被搬上音乐剧的舞台,成为对大师的另类致敬与对经典的再度解读。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讲述了一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乐巨星——一个拥有最璀璨未来的神童,他挣扎于出众才华与自我毁灭的人生中,并被自己天赋扼杀的音乐传奇。作为德语音乐剧的经典之作,《莫扎特》不仅容纳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包含了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它从世人熟知的音乐家——莫扎特出发,在其短暂一生的灵感、自我、生活、创作中探讨生命意义的本质问题。
【视频】part1:音乐剧《莫扎特》片段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奥地利VBW公司制作的德语音乐剧在欧洲如雷贯耳,甚至比《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在欧洲的影响力更大。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自1999年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在创作问世至今的17年间,已经有18个版本、超过6种语言、在7个国家(其中包括奥地利、德国、瑞典、日本、韩国、匈牙利、捷克)上演过。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1
德国《波恩总汇报》描述《莫扎特》“音乐剧《莫扎特》从现代角度再现了一位天才的人生,探讨了关于成长的困惑、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以及对无限自由的渴望。”《南德意志报》更不令溢美之词“新颖的题材,视觉的享受。将莫扎特一分为二成音乐奇才与奢靡之人的手法独具魅力。”
作为2016年度上海文化广场的年末大戏,由奥地利VBW公司制作的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将连演40场。作为与《伊丽莎白》并驾齐驱的德语音乐剧瑰宝,《莫扎特》每一版本的上演都能与原版保持高度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此次引进的版本是维也纳驻场版,除了所有布景道具服装来自维也纳之外,演员也均为驻场版的实力阵容。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2
莫扎特一角将由2015年驻场版中的年轻小生乌多•凯帕什(Oedo Kuipers)饰演。他清亮无杂质又充满爆发力的嗓音,不仅完美诠释了作品中多变的曲风,也把充满灵气与能量的青年莫扎特演绎的丝丝入理。
【视频】part 2:乌多•凯帕什演绎的音乐剧《莫扎特》片段
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克雷格·莱特 (Craig Wright)在大学开放课程中提到,天才也有个性失调的时候——而且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经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经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话和双关语。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很多住所都是乱糟糟的,他经常在床上边吃饭变作曲。他从未进入过学校或者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的教育。他的书信显示他偶尔语言粗俗,莫扎特藏书很少,阅读也很少,他几乎只痴迷于音乐。当他被音乐所占有时,他就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烦扰。奇怪的是,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音乐的内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如果将莫扎特的手稿与贝多芬、普契尼相比,就可以显而易见——莫扎特可以做到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
Beethoven 创作于 1815 年左右的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Op.96 的手稿
Puccini 的 Le Villi 手稿
Mozart 歌剧 Le nozze di Figaro 第一幕中著名的咏叹调 “Non so più cosa son” 的手稿
而在音乐剧《莫扎特》中,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摇滚的激昂热烈,对应人物身上这两种相互碰撞的风格,在由米歇尔•坤策 (Michael Kunze)和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合作创作中得到了完美融合。过去与现在的对立冲突,投射出主人公的多面性。在萨尔茨堡循规蹈矩的生活,让成年莫扎特感到窒息:身为艺术家,地位只比得上为贵族阶层服务的男仆。他向往艺术和个人的自由,渴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梦、喝酒、打牌、追求爱情。神童阿马迪(Amadè),作为莫扎特童年的缩影与天赋的化身,以“瓷娃娃”的形象出现,全场跟随成人莫扎特左右。神童阿马迪(Amadè)无休止地创作着音乐,而只有戏中的莫扎特与台下的观众才能看见他的存在。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3
在音乐剧《莫扎特》中,主题曲《阴影如影随形》(WIE WIRD MAN SEINEN SCHAETTEN LOS?)将莫扎特的挣扎、权衡、痛苦、无奈全盘托出。作曲中铿锵有力的节奏与词作中莫扎特不断自我怀疑的发问,互相呼应,将全剧推向高潮。这部音乐剧并没有凸显莫扎特神话与天才的一面,而是将这位传奇音乐家不完美的、脆弱的、也易于被感知的一面呈现出来,摆脱了对历史人物符号化的崇拜,还原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莫扎特。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4
作为VBW的经典德奥音乐剧,《莫扎特》还原了“历史性”的要义,更有极强的“色彩感”——通过不同的编曲、曲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大化表达。如音乐剧《伊丽莎白》一般,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渴望,也同样是《莫扎特》的核心主题。而严肃、严谨的奥德艺术体系,把这“我是谁?”“我要去哪儿?”的终极哲学命题用一曲曲或阴郁或昂扬或古典或摇滚的方式表达。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剧照5
如果莫扎特活在260年后的今天,这个在洛可可时代就前卫大胆,离经叛道的天才,也许真的会拿起电声乐器,用充满魔力,汹涌如潮水般的摇滚乐将我们彻底淹没,彻底征服。
(编辑:孙燕)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