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城市水治理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制度规制为主
水治理基础设施包括治理水污染的截污纳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保障用水安全的水源地建设设施等。无论哪个国家或经济体,水治理的初始及首要手段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弥补以往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随着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未来工程建设的空间相对有限,而越来越依赖于制度、政策及发动广泛的公众参与。从本质上看,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从末端物理上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是一种直接和线性的方式。而制度创新是通过新的有效的制度规制,建立一种多维的、多方参与的水治理模式。
2、从以命令控制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
环境保护管理早期基本是单一运用命令控制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政策工具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基于经济激励的环境保护政策工具日渐丰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命令控制政策较为成熟,以经济激励为主的市场调节政策仍处于摸索阶段。尽管以往也实施了一些以价格为主的环境经济政策,如排污费等,但问题在于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反映实际的污水处理成本,无法将排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就无法起到经济激励的作用。上海第六轮环保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完善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生态补偿等,表明上海越来越重视以经济激励等市场调节手段改善企业环境行为。
3、从集中整治为主转向长效治理为主
自1998年上海市政府发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开始,全市经历了近20年的河道集中整治的历程。在上海经历了从苏州河整治——市区骨干河道——郊区骨干河道——万河整治这一系列的集中整治行动后,市内地表水水质未有显著改善。实际上水环境的自然属性与集中式的运动式的整治原本就是互相矛盾的,集中整治只能在短期进行一些工程治理,而伴随着上游污染水体的流动新的污染物又重新富集。
未来对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建立水环境长效治理机制和政策。近年来,市水务局财政预算支出中,每年约有9000万元用于河道养护,2015年市水务局出台了河道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办法,一定程度上表明长效的河道养护机制逐渐建立。但未来应将污染防治与河道养护相结合,建立能够长足改善河道水质的长效机制。
4、从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为主转向恢复水体自身修复能力为主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水管理制度创新,主导思想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或通过人为手段帮助河道提高环境容量为人类所用。未来应在现有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水治理的指导思想转移到恢复河流自然生态,通过水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优化水环境的方向上来。
专家建议,为了顺利实现上海水治理的转型,建议上海应按照水环境的自然属性,制定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河道水质改善目标;加强全市水体基础环境能力及污染源排放影响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削减水污染物排放;将污染源削减与河流自然恢复相结合;并将河道水质改善目标纳入河道治理财政资金考核机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汤铭 编辑:余寒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