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既保持理论的一脉相承,又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来,世人一直在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到底是什么?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有何意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分析和研究,窃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就是:积极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其中党政主导力量是前提,市场力量是手段,人民主体力量是目的。这一哲学精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揭示了中国发生奇迹且逐渐拥有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奥秘,确证了在当今世界上,基于这一哲学精髓,我国正在建构一种新型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型文明。
韩庆祥: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及其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是从结构转型“逻辑”开始的
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是“结构转型”,当代中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进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中国“结构转型”的进程。结构转型,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逻辑”起点。
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经济的,实行的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那时,虽然我国取得一些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整体效率还不是很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1978以后,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开创,是从结构转型开始的。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出现,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市场经济的出现,逐渐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实行转型。这种转型,首要体现在市场或资本的力量在增长。随着市场或资本力量的生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社会或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不断增强。因为市场或资本力量的生长,会不断增强人们的主体、独立、自主、平等、民主和参与意识,进而会使人们的各种诉求觉醒和增强。目前,人民的民主、参与程度的增强,就是社会或人民主体力量增强的具体体现。随着市场或资本、社会或人民主体力量的不断增强,会内在要求政府转变传统职能,由管制型政府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且仍具有主导作用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样,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如下变化:即形成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构成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哲学精髓的基础。
二、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运行了38年,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也展开了30多年。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认为就是: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并形成协调性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劳动人民立场,它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当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其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由此看,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称其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或根据。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也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从根本意义上说,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因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都没有市场经济的一席之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由于中国要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由于只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就利用了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这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所以,市场力量也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从根本意义上说,还在政治上主要体现为“党政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历史和实践表明,在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党和政府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就分别是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换一种表述,就是注重市场力量、党政主导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而且注重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协调并形成合力。只有协调并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才能真正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对优势和影响力。实际上,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取得一些巨大成就,就与这三种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并形成合力有关。党政主导力量,使我国能集中资源和力量办成了许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事”,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如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发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铁,航空航天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市场或资本的力量,把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解放和发展了经济生产力。人民主体力量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群众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奉献(如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红利”和牺牲精神),而且也体现在他们是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的具体建设者。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当今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首要就是正确处理国家、市场、人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并形成合力有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大量问题,却与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未得到充分正确发挥及其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党政领导干部与拥有资本的人相互勾结,或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的某些人相互勾结,既侵蚀了党政权力,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侵蚀、扭曲了市场机制,还损害了一些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一定意义上存在着资本占有劳动的现象,挫伤了一些劳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一些党政干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导致一些群众对某些党政领导干部不满,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当今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大都根源于这三种力量的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或者说,许多问题多是从这三种力量的不协调且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滋生出来的。
三、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是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
“中国道路”引起世人关注。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到底是什么?这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我同样认为:中国道路的哲学精髓或本质要义,归根结底,也是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协调并形成合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给出了完整的界定。这一界定包含七个基本要素:党的领导、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其一,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显然注重的是党政主导力量。坚持走中国道路,要有领路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且始终把人民放在我们心目中最高的位置。这显然注重的是人民主体的力量。其二,“国情基础”,即“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所走的道路,不是别的国家所走的道路,因而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国情究竟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三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第一个没有变,意味着我国的首要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我国就需要且利用市场经济及其市场机制,注重市场的力量;第二个没有变,既意味着要利用市场经济及其市场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市场的力量,又意味着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主体的力量;第三个没有变,也意味着要利用市场经济及其市场机制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市场的力量。显然,这“三个没有变”把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突出出来了。其三,“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首先需要利用市场经济及其市场机制,注重市场的力量。坚持改革开放,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也意味着要注重市场的力量。四项基本原则中有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注重党政主导的力量。这里,“基本路线”把市场力量和党政主导力量突出出来了。其四,“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把市场力量和政府主导力量突出出来了。其五,“总体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注重市场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党政主导的力量,不然,搞民主就容易走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注重人民主体的力量,即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六,“价值取向”,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直接讲的就是注重人民主体的力量。其七,“奋斗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主要包括目标、路径、领导主体三个核心要素。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在实质上注重的是人民主体的力量。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党政主导力量(我们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要在现阶段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经济及其市场机制有助于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上述七个基本要素表明中国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容,但在归根结底意义上,其哲学思想精髓或核心要义,主要就是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协调并形成合力。实际上,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既利用市场力量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后者又是前者的根本目的所在。这里就把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有机统一起来了。不仅如此,要真正解决好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既要在政治方面注重党政主导,发挥党政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在经济方面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还要在社会方面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注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言之,要把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并形成合力。
四、基于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型文明
梁漱溟认为,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文明且主要解决三种矛盾关系:一是西方文明,主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二是中华文明,主要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三是印度文明,主要解决人与其内心世界的关系。
这种关于文明类型的分析框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然而,当今世界力量结构、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文明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因而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总体来看,可以运用“党政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力量”的框架来分析。相对而言,美国主要是以市场或资本力量为主导的资本文明,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大都与这种文明相关,比如美国强调的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以及金钱政治等。当今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是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社团文明或社群文明,比如其所强调的社群主义、公民社会等话语体系,大都与此有关。当然,美国有的思想家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局限,也主张社群主义。如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府学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麦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1953-) ,就主张社群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一段时期,存在的主要是以党政力量为主导的文明类型。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政依然是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市场力量崛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和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根据实践的新特征新要求,我们又进一步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进一步把人民主体力量进一步凸显出来了。正是这三种力量的逐步协调并形成合力,才使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也正是这三种力量在一些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博弈和冲突,也使当今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必须从这“三种力量”入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激发这三种力量的正能量及其活力,并使其协调发展且形成合力。正因如此,我们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协调且形成合力,是中国成为强国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三大根本支柱,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并拥有国际话语权的三大根本支柱,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并形成一种新型文明的基石、核心。这种话语体系及其新型文明,与美国的资本文明和欧洲的公民社会文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既具有竞争力,又具有魅力,也是我们充满自信的根本所在。由此,要围绕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就必须集中围绕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协调且形成合力而展开。这一点,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也应从学理上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