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长三角的天空不太平静。台风“贝碧嘉”前脚刚走,“普拉桑”就来了。最新的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还有一到两个台风生成。肆虐的台风,对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秋季台风为什么会如此频繁?超大城市又该怎么来筑牢安全防线?
今年秋季台风为何高于往年?
12-24生成的11号台风“摩羯”接连四次登陆,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维持超强台风级别长达64小时,给华南南部带来大范围狂风暴雨。就在“摩羯”停编两天后,12-24,13号台风“贝碧嘉”又生成,并于本周一在上海浦东临港沿海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登陆后还携风带雨横穿沪苏皖,并深入内陆。12-24晚,“普拉桑”在上海奉贤沿海二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5百帕。4天之内,2个秋台风登陆上海,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今年秋季台风为何频频“光顾”上海?上海市气象局服务首席邬锐博士分析认为,秋台风(9到11月)和夏台风(6到8月)数量上差不多,但是秋台风登陆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夏季台风。今年6到8月,特别是8月份,一个台风都没有登陆上海。所以到了9月份,从平均角度来说它可能要达到一个平衡。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常年9月份平均有两个台风,但是今年已经超出了这个平均值,而且后面还有一到两个台风。
台风“扎堆”来袭 会带来哪些系统性挑战?
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的易承志教授看来,台风一个接着一个,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考验,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城区有许多大型建筑物可能有高空坠物的风险;同时郊区也会面临基础设施的条件、技术还不是很完善的挑战。
台风增多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吗?
最近几年,强对流天气、冰雹,巨大体量的降水,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邬博士认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从2016年开始,气温的平均值一直被刷新纪录。今年上海的综合指标可能是有观测历史以来最强的一年,当然这不仅仅是发生在上海,其实整个地球气温在升高以后,空气中的不稳定能量越来越多,导致台风、龙卷增多,包括前段时间湖南、江西的强降雨。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极海冰面积和冰川消融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纪录。
报告称,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全球海面平均温度从2023年4月开始就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其中7月、8月和9月大幅刷新纪录。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热带气旋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23年海洋表面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被热浪席卷,损害了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粮食系统。根据初步数据评估,观测到的冰川遭受了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损失,其中瑞士的冰盖在过去两年中体积减少了约10%。目前,南极海冰面积是有记录以来新低,冬季结束时的海冰最大面积比之前的最低纪录少100万平方公里。此外,过去十年间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比1993到2002年间快一倍多。
易承志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海平面的上升,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的风险。比如农业、渔业、工业等方面都会面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拖慢经济的发展。另外,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使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不断增加,也会带来金融系统的波动。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近年来,气象“追风”的技术和工具不断进化升级。此次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前,多个气象大模型都在预测其登陆路径,其中就包括上海的“伏羲”。它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共同打造,可在几秒内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
不久前,英伟达也发布了用于模拟高保真大气动力学的生成式AI模型StormCast,该模型的突破点在于可以对风暴生成之前、还未形成气旋的天气系统进行分析,让台风的预测更早一步。
上海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韧性安全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重大冲击,从冲击中迅速恢复“机能”、保持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行,并在应对冲击中通过学习创新提升城市安全整体功能的城市范式。韧性安全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持续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城市整体韧性,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台风“贝碧嘉”来袭时,上海不少路段都出现了积水现象。城市道路积水与瞬时雨量有关,也与城市硬件设施有关。早期建设中,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近年来,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均将“海绵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推进,以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能提高城市排水能力,但也不是万能的,“小海绵”设施面对12-24毫米的降雨量有很好的调蓄能力,但面对大雨、暴雨,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另一方面,建设海绵城市也不是“一劳永逸”。应急人员到场清理堵塞物,就是海绵城市建成后必须定期开展的设施维护,加强对海绵设施的定期日常维护,确保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效能。
从自然的角度来说,灾害天气有时会发生,但关键是怎么应对,应对的效果如何,这个确实在考验一个城市。 “从上海的应对来看,以智慧城市作为基底,以数字化的城市作为基底,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韧性城市的魅力和能力所在。”易承志说。
编辑: | 陈怡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