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东方卫视《双城记》节目开播,曹景行作为嘉宾主持,主持了首期节目,专访了前台民意代表、“打扁英雄”邱毅。随后的十多年间,他参与了数百期《双城记》节目,带领两岸的观众一起关注两岸的林林总总。
2021年3月,开播12年的《双城记》迎来600期,正在养病中的曹景行特地赶到录制现场,一同追忆在节目中的点点滴滴,没曾想到,竟成了他最后一次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
曹景行长期关注两岸、行走两岸,也是最熟知两岸的媒体人之一。他曾于2018年,《双城记》开播10周年时,撰文回顾了他的“两岸缘”。
双城十年两岸缘丨曹景行
(12-25发表于《文汇报·笔会》)
《双城记》这个节目的播出时段一直蛮差的,早几年安排在半夜某个明星脱口秀后面,这两年是每星期六早上八点十分首播,跟在 《东方卫视》早新闻之后。常常有朋友说周末睡过头错过时间,我都会提醒他们可看回放,当然麻烦许多。但我们也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这种时政类谈话节目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远远比不上郭德纲们和真人秀,所以也一直安安心心呆在自己的小角落里,看着同类节目一个个消失,暗中庆幸自己尚无生死之虞。
但我们也有把郭德纲比下去的底气。毕竟我们开播比他们早得多,而且我敢大胆预言两三年后我们的节目仍会继续下去,他们呢?再有我们节目的覆盖面很大,在东方卫视、东方卫视海外频道、中天亚洲台、中国电视新闻台等九个频道同步播出。前几年我去太平洋当中的关岛过年,打开酒店电视突然见到自己的大头特写,着实吓了一跳。
确实,大陆和台湾这么多电视台,能够两岸共同制作、同步播出的节目,大概就我们 《双城记》一个,而且还是时政类的,想想挺不容易、也蛮牛的。2013年度的 “中国电视榜”特别给了我们一个 “最具地域交流性电视节目”奖项,同时还提名 “最佳人文节目”;获奖评语说 《双城记》 “以多元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让新闻当事人跨越地域局限,真正实现了两岸三地的无缝对接——在跨越海峡的思想交锋中,我们读懂了中国。”2016年度, 《双城记》又入选为 “中国电视满意度”榜的 “卫星频道新闻类栏目十强”。
《双城记》能存在到今天,还能得奖上榜,远超出最初节目策划时的预见。十年前的2008年正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参与了上海东方卫视的一系列专题节目,年尾告一段落,主管新闻的陶秋石同我聊起还可以一起做点什么,兴趣都在两岸关系和台湾新闻上。那一年两岸关系出现突破性进展,民间交往越来越密切,更需要增加相互了解。
东方卫视与台湾中天电视已有合作关系,此时共同制作一个涉及两岸热点新闻的谈话节目,可说是因缘际会,于是就有了 《双城记》。
还有另外一层特殊关系,因为我也曾是 “中天人”,在香港当过半年“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没多久“中天”被台湾辜振甫家族吞购,后来又几经转手;我虽早就离开,却与台湾的几位 “老中天”一直有联系,去台湾时还会被他们半开玩笑称作“老长官”。
作为一个两岸电视人共同制作的节目, 《双城记》从一开始就合作得很好,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如今进入第十个年头。幕前幕后人员虽有一些变动,如中天的主持人由卢秀芳替换了平秀琳,上海方面王津元离开后主持人由雷小雪和李菡轮替,两岸制作团队却越来越像是一家人。卢秀芳早已成为所有成员口中的 “秀芳姐”,就连我有时也会脱口而出。每星期录节目时,卫星信号把我们连接起来,平时则通过电脑和手机。尤其这两年微信大行其道,两岸间几乎随时都可以讲上几句。
除了我 “曹老师”和卢秀芳,其他成员多为八零后或者九零后的 “小朋友”,只是台北中天的全是女生,上海东方卫视多为男孩。久而久之,上海的那几位都成为新一代的台湾通,甚至比好些台湾人还熟悉台北。有时候,中天那边的女孩要去台北什么地方买什么东西,居然会先询问上海如制片人安乐的意见,得到的信息往往更加精准。
我们这些年在节目中介绍了好多位以上海为家的台商和青年创业人士。去年三月 《双城记》为纪念开播八周年,上海录影棚里特别请来了嘉宾海丽,她原来是我们制作团队中天方面的成员,因节目而了解上海、移居上海。有趣的是,那期节目结束时我们都打出 “八”的手势合影,一只手竖起拇指加食指,那是大陆的 “八”,另一只手却多了一根中指,那是台湾的表示方式,或许正是 《双城记》 “求同存异”的最贴切表示。
我们节目的样式主要在各自的摄影棚里隔空对谈,由于卫星联线的技术原因,声音传到对方耳朵里总会有两三秒钟的延迟,弄不好就会抢话“打架”;或者两边都停下来让对方先讲,接着又同时说话,马上又都尴尬地停下。时间久了,彼此间有了默契,大概到什么时候就会把说话机会 “抛”给对方;有时我要插进去讲什么问什么,只要简短一声 “秀芳”,她马上就会 “制造”给我说话的空隙。我们使用录影棚和卫星联线的时间都有限制,好在双方都很有效率,协调配合,每次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录制。再经细致的后期制作,每星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最新那集,一定既紧凑又顺畅。只是好些观众看完会说 “意犹未尽”,我们只能希望他们下星期同一时间继续收看,实际上,节目时长四十五分钟已经不短了。
年复一年, 《双城记》的形式也多样化起来, 《两岸青年论坛》就是每年的重头戏。2014年9月的论坛请来了两岸知名人士陈文茜和潘石屹对谈,并同在场的几百名两岸大学生对话,很是精彩。但那天晚上主持论坛的我,却被北外滩会场对面灯火全开的陆家嘴夜景迷住了,甚至有点震撼、有点分心。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都没料到那天晚上的景色会那么美,何况对台湾来客。记得1998年10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到访上海,我同台湾媒体朋友完成采访报道走出外滩和平饭店,来到黄浦江边享受半夜的拂面秋风。一位台湾女记者看着对面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问我 “用了多少时间”,我说 “大概五年”。她同其他台湾记者都默然了。十多年过去了,又是秋风拂面的晚上,又是从外滩眺望黄浦江对岸……
我们也把两岸青年论坛的会场放在对岸的大学校园里,前年请去了姚明,去年的嘉宾是北京拍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叶君与曾任台北 “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周功鑫。挤满会场的除了台湾本地的大学生,也有不少在台湾就学的 “陆生”。今年请谁做嘉宾呢?前些日子讨论时,我想到了上海仁济医院的夏强医生和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名誉院长、著名肝脏移植专家陈肇隆。他们去年四月就上过我们的节目,介绍两岸肝脏移植技术的交流。在陈院长的帮助下,上海仁济医院已经建立起大陆数一数二的肝脏移植医疗团队,去年手术量超过八百例,创造了全世界单中心全年肝脏移植手术的最高纪录。希望下个月将在高雄举行的两岸青年论坛能够告诉在场学生和电视前的观众,两岸关系虽然起起伏伏,但民间交流仍然可以扎扎实实往前推进,我们 《双城记》节目也一定会与此同步。
两岸间的彼此吸引,往往也在吃喝玩乐方面。就像那年陈文茜来上海参加我们的论坛,整个白天就待在和平饭店没出来一步,关在房间里专心对付朋友送来的一堆大闸蟹,“九雌十雄”正当令呢!在我们每年的两岸主播游台湾、游上海、游澳门的特别节目中,美食起码占有内容的一半。我虽然算是老上海,但毕竟离开了二三十年,如今多亏带着卢秀芳游上海,才有机会去了不少没去过的地方,品尝了不少好久没吃过的美食,等于重新认识了新上海。在台湾,我们更想全岛玩透透,今年就先去澎湖又去花莲,拍下了许多精彩镜头,包括我在花莲七星潭海滩欣赏蓝天白云时,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差点卷进太平洋。
再过两天又要拍摄 “两岸主播游上海”了,会不会向秀芳介绍上海的旗袍呢?记得1993年深秋我第一次到台北采访,电影 “金马奖”颁发的第二天,台湾电影界数百名人明星会聚来来饭店,女士一色旗袍,派对名称就叫 “夜上海”。还可以去感受一下进口博览会的准备情况,那是上海的大事,也应该会引起台商和台湾媒体朋友的关注。其实不用我多想,我们的上海团队早已开始策划,一定会给台湾老朋友许多意外惊喜。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