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如果有志于某个科研方向,想要接触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并非易事。这个暑假,在上海他们参加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坊,有来自世界各国知名学府的名校教授,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学术伙伴,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国际科研氛围是怎样的体验?这些热爱科学的孩子们又有哪些收获?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室里,来自帝国理工大学的里纳尔迪教授,正在演示如何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生物柴油。
开学即将高二的纪志远对环境科学尤其感兴趣,之前就拜读过纳尔迪教授发表的多篇有关绿色化学的论文,暑假里这个和教授面对面的机会,让他如获至宝。“以前我想化学的时候只会关注它的反应,关注产物有什么,不会去考虑对环境有多大危害,或者能用化学为环境做些什么事情,这个课、这个实验、让我开了眼界,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每年寒暑假,来自牛津、剑桥等多个世界知名大学的教授们,会与中国教授一起,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开设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这个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12-24,今年的工作坊在华师大开营,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高中生都能参与。“我是从广州来,他们的视野、见解、研究的各自领域,对我了解整个世界历史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我来自长沙,以后专业可能会选化学方向,稍微还是有点挑战性,感觉突破了自己。”
在上海读高中的孙彦朗,从小是个科学迷,本来就想利用暑假,去一些国外实验室去看看,现在,在上海就能向大咖们请教,省了她大量功夫。“去国外会有诸多不便,所以在国内,特别是上海就会轻松很多。”
而对那些已经明确研究方向的大学生来说,能与全球“最强大脑”聊学术,让他们获益良多。“在课堂上都很忘我的,不管不顾直接打断对方,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我们最后头脑风暴中产生共识,这事做学术中最美妙的感受。”
工作坊还给大家提供了难得的走进行业前沿实验室体验的机会。“之前通过一些视频 、或者想象,来想象实验室的样子,现在真的见到专业实验室还是很新奇的。”
十年间,已经有近6万名青年学子参与过工作坊,每年都会迎来新面孔,当然也有老朋友。
来自上海的刘熙茜,这次担任了北京站工作坊的助教。几年前,她在参加工作坊之后,坚定了国际关系的研究方向并发表了论文,去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次重回工作坊,她也想把握住机会,向各位教授们多请教咨询,谋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我现在处在即将上研二的阶段,也比较纠结,当然会寻求华师大自己导师的意见,多听一些,对国外的教授也会好奇,国外读博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看法是什么样的,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目前,学术科研工作坊已累计邀请了千余名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累计开设数百个学科领域课题。不少多次前来的外国教授,也注意到中国学生的科学素养正逐年提升。帝国理工学院副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罗伯托·里纳尔迪对此表示:“哪怕是高中生,对于一些我们原本要在大学里才教的内容,帝国理工大二大三才教的,学生也能很好地跟上课程节奏,还有一个学生结束了中国的工作坊以后,去了我伦敦的实验室读博士。”
下一步,工作坊还将继续拓宽学科覆盖,增加细分方向的项目设置,让更多中国学生,未来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全球顶尖学术科研课题中去。
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项目发起人孙中雯表示:“我们要有更多的前沿的学科的细分方向,还有更多的、哪怕是在中国来说相对小众或者空白的(领域),我们要引入进来,把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引入到中国,让中国学生可以在不出国门的前提前提下,听世界级的好课。”
目前,包括工作坊在内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已吸引100余所中国高校加入,惠及师生45万余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正在成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助推器,为教育强国建设探索新路径。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林羡德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