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了》开演前
清丽婉转的民乐配合绚烂的多媒体舞台,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音乐体验。这是上海民族乐团的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清新文艺的感觉刷新了很多人对民乐的观感。
《栀子花开了》演出现场
演出圆满成功,但过程却几经波折。就在演出前三天,《栀子花开了》还在进行最后的联排,从音乐形式到舞美服化,都经过了大幅度的改动。团长罗小慈在纸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甚至细微到了演奏员的发型刘海和服装材质,力求所有的细节都符合音乐会青春的主题。
《栀子花开了》演出现场
《栀子花开了》的创意来源于乐团90后新人洪艺桐。去年11月,进团不到三年的洪艺桐有了制作多媒体音乐会的创意。经过半年的打磨,她的创意呈现在了舞台上,洪艺桐同时担任了这台音乐会的项目统筹,而整个制作策划团队也以80后90后为主。团长罗小慈说,尽管最初的提案还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创意很好,所以还是支持她做下去。新的演出方式、年轻的创作制作团队,令传统民乐换了一个模样。
乐团新演出季发布会 民乐五重奏《蜂飞》
事实上,《栀子花开了》并非是上海民族乐团第一次尝试跨界演出。半个月前,在上海中心37楼,民乐五重奏《蜂飞》拉开了乐团新演出季的序幕。《蜂飞》是去年乐团的重头戏《海上生民乐》里的演出片段,由名曲《野蜂飞舞》改编。这幕在去年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中呈现的片段至今多次上演,每次演出都引来一片赞叹。这也是艺术节举办至今,首次以民乐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然而一开始,这场口碑爆棚的音乐会却并不被外界看好。
罗小慈在《海上生民乐》中演奏古筝
“说民族音乐行吗?尤其是在上海,大家觉得主流的艺术形式还是以西方的艺术形式为主的一种格局的情况之下。”罗小慈回忆,音乐会上的每一个作品都要前前后后改十来次,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和演奏家修改探讨,反复联排。四个篇章,12首曲目,几乎都是原创或改编的新作。音乐会里,一曲《凤舞》来源于《百鸟朝凤》,将唢呐和电声结合,展现出不同寻常的城市风格与时代律动。
胡晨韵在《海上生民乐》中演奏唢呐
“很多人觉得唢呐就是婚丧嫁娶。大悲大喜他就是这么个形象。”唢呐演奏家胡晨韵说,“我们是把唢呐和摇滚乐队、电声音乐来做结合。让大家知道,唢呐不单是展现乡土气息或者民族的旋律,它也是有时代的律动的。”
在上海民族乐团的开幕音乐会上,胡晨韵表演的依然是名曲《百鸟朝凤》的段落。但却不是电影《百鸟朝凤》里,那个后继无人不断衰落的古老技艺。胡晨韵演绎的唢呐充满着全然不同的韵味。
《栀子花开了》演出现场
“我们民族音乐演奏家可以做到很青春很靓丽。可以做到离都市里面里面的你们非常近。让年轻观众觉得,原来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民族乐器,它的形象是这个样子的。”作为乐团创作策划部的主管,胡晨韵说,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青年演奏家和作曲家挑起大梁。在演出后台,一张张年轻靓丽,充满朝气的脸庞承担起传统和现代弥合转接的重任。传统民乐因为他们而更具生命力。
《栀子花开了》演出现场
“上海民族乐团肯定是传承千年的文脉。而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这也是海派民乐的基因,创新融合始终是我们不变的主题。”罗小慈说,建团65年,上海民族乐团始终是在用中国音乐的母语讲述中国故事。从《海上生民乐》到《栀子花开了》,传统民乐在寻求当代表达的同时,也是对民族音乐的望乡与回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吕心泉 配音:翟松 编辑:王珏)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