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汾阳路64弄(原毕兴坊)10号,曾短暂住着两户人家,一位诗人家和一位名叫林复的先生夫妻俩。
住在二楼的诗人曾说:“有时我的心要哭,我就任眼泪流满我双颊;有时我的心要歌,我就任他的声音传出。”而在三楼深居简出的林复先生曾说:“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
在诗人眼里,先生是冲锋在前的将军;在先生眼里,诗人是无尽征途的同伴;而在外人眼里,他们只是东家与租客。
诗人名为谢旦如,旧上海福康钱庄的公子,湖畔诗社成员,却是一位“红色小开”,被称为“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党人”。
林复先生真名瞿秋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一张有意为之的“招租广告”,将两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日,谢旦如的孙子谢宗敏先生接受专访,揭开了5月刚刚挂牌“瞿秋白旧居”的汾阳路64弄10号背后的故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党内商议之后,由同为湖畔诗社成员的冯雪峰同志出面,向谢旦如提出掩护申请。在蒋介石悬赏两万大洋抓捕瞿秋白的巨大风险下,谢旦如在《申报》刊登出招租广告,瞿秋白以林复的身份上门应租,巧妙地将瞿秋白夫妇转移至谢家,当时的南市区紫霞路68号。
而当时家中老少,除谢旦如一人外,无人知晓林复夫妇的真实身份。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处在华界的紫霞路,不够安全。因而谢旦如举家,带着瞿秋白夫妇,一起租住到了法租界的毕勋路毕兴坊,也就是现在的汾阳路旧居。
在毕兴坊弄堂深处,三楼小窗的灯台下,化名林复的瞿秋白翻译校对了《子夜》、《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等一系列著作。
瞿秋白当年所住房间的窗口
后来“一·二八事变”平息之后,两家人才又搬回紫霞路,而瞿秋白与鲁迅相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在谢家探讨起《毁灭》,谋划着革命文学运动。鲁迅先生在上海使用的书桌也是瞿秋白先生赠予的。这张原本是谢家钱庄所使用的会计书桌,却被两位相继使用,只因它有一个锁扣,可以藏一些事关机密的文件。
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应修人等等仁人志士与谢旦如都有着不解渊源。因家庭原因,无法只身投入革命事业,但谢旦如一直都心系革命,随时随地慷慨解囊。“左联”想要突击出版的《前哨·纪念死难者专号》正是在谢旦如的组织下在公道书店秘密印刷出版;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之所以能够重见天日,也是因为谢旦如先生在战乱中秘密保存了手稿。
据谢旦如孙子谢宗敏先生讲述,后来冯雪峰、周海婴夫妇、瞿秋白后人等等都来看望过谢家。其中瞿秋白的孙女还曾给谢宗敏先生寄来瞿秋白先生的纪念书以表心意。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回忆说:住在紫霞路和汾阳路,是瞿秋白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昱 实习记者:林海涨 实习编辑:沈逸皓)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