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26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以及副院长范勇鹏教授就“美国乱局剖析”展开了主题演讲。
范教授提到了近几年中国网络上兴起的新名词“白左”,这个词2018年还被收入了美国的词典,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白左”虽然有各种不同定义,但是一般包含几层含义,第一是白人、左翼、权利意识特别敏感、格外强调少数群体和异常行为的这种权利,反对保守、传统和权威。美国白左现象的核心特征,用大白话说就是只要权利、不负责任,也就是常说的“权利话语”。既然我可以不承担道德义务,又可以要求我的个人利益和身份优先,何乐而不为,这是人的本性。
所以,权利这个词逐渐地就变成了一种强势话语,一种欲罢不能的精神毒品。在这个权利话语里边成长出来的美国人,变成了欲望无限,同时又不放弃道德优越感的“巨婴”。在这种心态之下,美国呈现了一个大的趋势,是强调“分”,忽视“合”,甚至反对“合”。那么这种“分”,就让权利陷入了一个自我否定的逻辑,举几个例子一说明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一个例子就是,权利话语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剧了文化分裂。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1998年,斯坦福大学取消了《西方文化》的核心课程,开始加入大量美国的“黑历史”,各种偏知识、冷知识。当然这当时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当它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一种霸权,它就会带来分裂,然后美国人丧失了共同的对话基础,所以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校园里泛滥的政治正确,黑人不能叫黑人,老人不能叫老人,考试不打分数,老师不能讲进化论,甚至有教授公开在课堂上宣称白人是低等种族。结果当时有个历史学家,叫小施莱辛格,他早在1991年就开始批评说,多元主义是用分化代替同化,用分离代替融合。
大家知道在物理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多元主义这么搞,保守主义肯定要反击,所以在80年代就发起了这么一场“文化战争”,逐渐使美国在文化上开始越来越分裂。这场战争从80年代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从来没有停火,特朗普的当选和今年的种族骚乱,实际上只是一场新的交火而已。大家在新闻里看到,民众推翻华盛顿、杰斐逊的雕像,推翻哥伦布的雕像,绝不仅仅因为这些人是奴隶主,或者说历史上有什么罪行,也有一种因素就是文化的裂痕,这个裂痕在美国正在急剧地加深,后果难以想象。
第二个例子,就是权利意识所产生的身份政治转移了真正的社会焦点。比如统治阶级,他肯定非常乐意看到文化多元主义这种现象,借着族裔、性别、文化、大麻合法化等等所谓的低政治话题,成功地把社会大众的注意力从社会、经济、公正、剥削这些真正的高政治话题里面转移出来。所以当时就有人批评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只是对苦难的一个“安抚奶嘴”或者“止疼药”。美国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政治权利来化解阶级斗争,在大学里有意识地去鼓励,并且拿钱来资助这种身份问题的研究、各种族群问题的研究、性别研究,引导文化和社科界,钻进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牛角尖,然后围着这些边缘问题打转转,结果就是没有人有时间去谈真问题了。
范教授觉得,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现象,所以看似进步的这种权利政治,却挖掉了美国真正的进步之根。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头看,曾经被掩盖的这些阶级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然后身份问题也积重难返,结果纵横交错,形成了美国今天这个社会的命运牢笼。
最后一个例子就是,它带来的政治制度的利益集团化。因为随着权利意识上升,大家都要维权,狭隘的这种集团意识就兴起了,每个群体都跳出来说,我要维护我的权利,我不去考虑大家的、总体的社会权利,所以美国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制度本身,就变得越来越利益集团化,结果就往往是这些精英人群嘴里喊着弱势群体的口号,目的是来搞资源、来游说、来影响政策,而真正的弱势群体反而没有人关注,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和金钱来组成这种利益集团。所以由于这种资本主义的本性和权利意识本身包含的这种悖论,我们在有生之年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社会走向共识解体、文化撕裂、阶级固化、乱象丛生。看别人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美为镜”,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思考,我们今天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共识。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