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口二号”已发掘的4个舱室内的瓷器,它们的器型、纹饰、釉色特征和晚清景德镇民窑出土瓷片的性状特征极其吻合。为此,我们的记者特地前往景德镇,寻访古窑址和老码头,尝试揭开百年前,这批出水文物生产和装船启航的神秘面纱。
这是青花瓷的故乡——瓷都景德镇。现存香港海事博物馆的三十四幅《瓷器制运图》,详细记录了18世纪这里的景德镇瓷器外销海外的过程,它们沿着眼前的昌江水,一路出发,乘风破浪,去往远方,当中的一部分,因为意外,长眠在了“长江口二号”的船舱里。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李军强介绍:“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落马桥窑址,其实就是属于昌江沿岸的,民窑的窑址,主要是生产民间的一些实用、外销的商品。这个圆形的遗迹是一个清代的辘轳坑,就是拉胚的一个遗迹,包括之前‘长江口二号’出的那些东西,跟我们这边一些器物纹饰,包括青花的一些(特征),都可以对应起来。”
作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带领团队建立的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中,也有“长江口二号”的出水瓷器来源的线索。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 这些就从景德镇民窑窑址上,我们挖掘出来的一些,可能跟我们‘长江口二号’,在造型纹饰上有关联的一些标本。这是一个碗片,上面的这种花卉纹图案,这种双勾线,中间不去填色,不去做渲染的这种构图,和‘长江口二号’是非常接近的。然后像这种豆青釉,这种豆青釉小碗,在‘长江口二号’上有大量的产品。”
从器型、胎体、到纹饰、釉色,再到底款,“长江口二号”出水的瓷器,都和景德镇落马桥窑址清代同治时期地层出土的瓷片不谋而合。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称:“这时候的产品它是以大宗的日用为主,像我们大家看到很多的这种盘、碗、碟。但它也有些精品,我注意到比如说一个彩瓷,我刚刚说了一些特别精工细作。所以它们很显然这艘船还是适应国外的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来去做的这样的船货的安排。”
按照清代督陶官唐英编写的《陶冶图编次》记载推算,当时景德镇具备了一年生产超过一亿件瓷器的产能,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多数的瓷器会在昌江边登船远航。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景德镇瓷器,它的外销线路,我们说外销首先是走出景德镇。这个线路就是原来有陆路和水运两种方式,特别到了‘长江口二号’这个时候,更是基本上就走水路了。水路是从昌江的码头登船,哪怕在民国时期都有大量的照片,就是来反映当时的千帆竞渡的壮观场景。你看这些都是一些民窑窑址。这是我们昌江河,它的上游是起源于祁门的阊门。到这里开始就是景德镇传统的老镇区,在河的东岸,一直到和南河的交界点。到达这里以后就继续往南往西,接入到鄱阳湖。这是最重要的,景德镇水路运输的要道。通往长江口就走这条路了。”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