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聚焦这一首要任务,由中央和上海市主要媒体组成的记者团,从5月22日至27日,开展了“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期间,记者走访上海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代表企业和科研机构,涉足临港、大零号湾、嘉定“械谷”、G60科创走廊等产业集聚区。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上海可以算得上全中国的‘领头羊’,一大批高精尖企业都聚集在此”在中国新闻社记者贾天勇看来,他的兴趣点是重点关注梳理高精尖企业的共性,挖掘其中亮点。贾天勇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其他记者们也都透过各自的观察和视角,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报道,呈现了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经验做法,引发舆论关注。
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也关注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邀请了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如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一起破解上海高质量发展密码。
政策驱动创新 先导产业“领军”高质量发展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关注重点。藏在锅具企业里的智能谷、或将超越Sora的本土文生视频技术、以及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等,吸引了记者团的目光。
走进青浦区的爱仕达智能谷,仿佛步入未来世界:眼前的机器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从事搬运、研磨、焊接等工作。
作为中国炊具行业知名企业,爱仕达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领域,致力打造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2023年9月,由上海青浦区和上海爱仕达机器人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高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近30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聚集于此,“机器人+产业生态平台”正逐步形成。
谈及平台的未来发展,上海爱仕达机器人董事长陈合林介绍,他们正致力于在人形机器人和AI研究领域实现突破,目标是提升中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是上海市为拓展大模型行业应用落地、加速引领大模型产业发展而打造的市、区共建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记者在这里,目睹了由智象未来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已经能基于文字内容生成15秒左右的视频,并尽可能模拟现实世界。
从2023年9月揭牌至今,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已吸引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企业近70家。在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从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场景设计到算力支持、产品营销,整条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够快速对接资源、获取服务。
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接下来,徐汇区将把打造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挥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头雁效应”、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在位于嘉定的上海械谷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世界首款2米PET-CT在联影集团亮相,人们首次可以直观而清晰地观测到药物在全身流动、扩散及代谢的全过程。相比传统设备,它的灵敏度提升近40倍,被誉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
这只是联影集团攻坚关键部件与关键技术的案例之一。十三年来,联影集团牵头十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取得多项科技成果,推动3.0T磁共振、PET/CT、PET/MR、640层CT等高端医疗设备“从0到1”的国产自主研发破冰,助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目前,联影集团的医疗影像装备在国际上突破了通用、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巨头的垄断,在市场份额和产品线方面拥有“一席之地”。在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如心看来,联影的成功颇具代表性,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企业发展迅猛,背后来自于创新驱动、生态驱动和数字驱动以及政策驱动。
其中,为加快推动上海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海去年推出了“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支持各类高成长性企业和研发机构升级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培育壮大更多高能级创新主体,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上海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市、区两级向企业放款超过7300亿元,授信超过11000亿元。此外,上海还推出诸多便利措施,比如去年率先在41个领域实行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为创新型企业在申请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公司债券方面节省大量宝贵时间。
数据显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增长迅猛,由2022年的1.4万亿元增至去年的1.6万亿元,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日前提出,未来需进一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做大做强高质量孵化器等。
对于上海发改委释放的信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认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不足,需要推进上海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和高端产业的引领能力”,而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政策供给来配合发力,“比如,目前上海三大产先导产业集聚了80万人才,如何充分激发他们的动能,或许是考虑人才新政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绿色智能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绿色低碳是一大关键词,既是转型方向也是抢先布局的新赛道之一。在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和在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记者团就目睹了一个个“变形记”。
其中,宝钢最新打造的纯电动白车身BCB EV,相较市场同类车的重量轻了接近20%,由此大幅降低油耗、电耗,提高续航里程。车身轻量化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奥秘就在于全部使用了一种特殊“钢”:吉帕钢。一块硬币大小的吉帕钢,可以承受10吨力而且不出现断裂和失效。汽车行业新旧转换,作为“钢铁巨头”的宝钢也深知车身“钢需所在”,推动钢材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在上海最北边的宝山区罗泾镇,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刚刚焕新归来,即将投入使用。
此前,罗泾港区煤炭码头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因为高污染、低附加值,煤炭码头、矿石码头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产。与此同时,上海港集装箱泊位能力不足的短板逐年显现。为增加岸线资源、拓展码头作业能力,罗泾港区码头开始了“改头换面”之旅。
紧扣绿色低碳、避免资源浪费,改造方案最大限度利用旧结构和旧材料,还应用了新一代智能管控系统、水平运输管控调度系统等,曾经的煤炭码头“摇身一变”成为绿色智慧港。
殷德生认为,怎样强调绿色低碳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都不夸张,绿色低碳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贯穿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目标。
而在殷德生看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攻克的难点。首先,与传统产业体系对土地、资金的需求不同,人才和数据等要素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投入中占比较高,必须重视这方面的要素投入。其次,绿色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与合成生物等现代前沿技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前沿科技发展之路上任重道远。此外,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还得打造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绿色产业链,如此,绿色化才能真正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抢占科技前沿 赋能“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最近,上海公布了一组颇具分量的数据: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地位持续提升,去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已集聚14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35)排名中,位居全球第6位。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持续提质升级,去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而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也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显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持续提升。
此外,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持续强化,已制定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等领域创新布局。
当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提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在李如心看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通过抢占科技前沿来赋能“五个中心”建设。因此,可以通过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科技布局来实现这一目标。李心如建议,要深入探索举国创新体制,发挥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时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如果说创新是第一驱动力,那么人才就是第一资源。”
编辑: | 李瑶 |
责编: | 杨龙跃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