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创造社成立,初创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社名取自郭沫若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的《创造者》:“我们不仅要创造一种新文学,我们更想,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众所周知,12-2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创造社骨干郭沫若、成仿吾、田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郁达夫成为烈士……
以“创造社”创造缘由为主题的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12-26在上戏实验剧场首演,展现出100年前的文艺青年如何挥洒青春——青春似乎可以挥洒或曰挥霍在任何地方,这是人一生中最没有羁绊的时段,但是他们选择把青春粘附在崇高的追求之上,以创造新文学、唤醒老百姓的方式,尽力实现救亡图存的拳拳爱国之心。
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杜邨编剧。创作之前,先邀约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田汉之孙欧阳维、成仿吾之女成其谦以及策划联络人唐仲远等回顾史实、挖掘情感、归拢细节……他们与编创团队一致决定:“要做一部聚焦10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剧’,让‘偶像’这个词语回归本义。”最好,还能启发当下青年人——值得崇拜的人,是怎样的人?青春应该如何度过才算是值得?
编剧杜村首先认为创造社的这群人都是“才情、激情、豪情”兼备的文艺青年、文学斗士:“我最大的担心,是怕我还不够充沛地表现出他们如滔滔江水般的才情与诗意。”剧名《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奠定了这部兼具红色文化内涵的主题创作的文学底色。杜邨在题记里写道:“流浪性知识分子的特点,不仅仅是指生存方式上的,而是饱含着精神上的流浪,与外在的流浪形状相比,内在的流浪心态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咸立强”。这句出自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咸立强的话,也正是他以创造社的创建过程而写的一本书名。征得咸教授的同意,杜村把这句话作为剧名。当下也有不少青年人热衷诗和远方,到世界去看看的徒步流浪,但又有多少精神远游?
令杜邨感叹的是,创造社的文学骨干原先赴日留学的专业都不是文学——表面上看都是有着各自专业的学霸,文学不过是其表达真性情的“副业”,但是热衷文学形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天天展现出“日常的诗意”——最终,“日常的诗意”成为促进他们以新文学为觉醒民众的“武器”。这群“公费留日”的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都是为寻求强国之路前往东瀛。成仿吾深受12-26因革命不成而在日本蹈海自绝的陈天华的震撼,放弃了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的文凭,而成为创造社中最为坚韧、最为坚毅乃至后来参加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他原本学的是武器制造。郭沫若学的是医科,郁达夫则从医学转到法学继而到经济学,但更沉溺于图书馆。田汉读的相对接近文学——但是是英文专业。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要找到一种共同、共通的方式,唤醒、连接所有国人。于是,成仿吾“放弃文凭”、郭沫若“暂别妻儿”(事实上,后来被证明为永别)与田汉、郁达夫等携手创办“创造社”并以《创造》杂志为标志,邀约志同道合的文人战友一起书写豪情。现在看来,杜邨感慨:“我们的文采和志向,与他们的相比,其距离就简直好似尘土与星球。”自此,文学救国也成为一条长线道路,与正面战场等各类斗争路线彼此交织,影响、推进了革命进程。创造社后来的成员还包括张闻天、潘汉年……
上海戏剧学院之所以发起并出品了这部剧目不仅仅因为上戏也是戏剧文学的摇篮,深谙戏剧与文学对社会的推动进步作用,也是因为戏剧家田汉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之余,也为上戏校歌作了词。1946年,上戏(当时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首任校长熊佛西在北四川路凯福饭店邀约田汉写校歌。“大地重光,江海浩荡,在东方巨港,艰难缔造了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因而,在创造社创造百余年之际,推出这部再现百年前文艺青年、文学斗士的崇高追求的剧目恰逢其时。百年前,身体四处飘零、灵魂无所归属的青年人始终在寻求救国之路。百年后,身体四处旅游、灵魂似乎也不那么安定的青年人,如何不把青春错付于任何人与事?无场次话剧《寻找归宿的流浪者》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